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 第9页 |
1.2.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9页 |
1.2.2 预期达到的目标 | 第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9-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理论概述 | 第12-15页 |
2.1 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2.1.1 银行信贷和信贷风险 | 第12页 |
2.1.2 信贷风险的分类 | 第12-13页 |
2.1.3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涵 | 第13-14页 |
2.2 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与日常经营管理的关系 | 第14-15页 |
第三章 A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5-21页 |
3.1 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 第15-18页 |
3.1.1 贷前调查仍需进一步细致 | 第15-16页 |
3.1.2 贷时审查仍需进一步严谨 | 第16页 |
3.1.3 贷后检查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16页 |
3.1.4“三查”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案例总结 | 第16-18页 |
3.2 信贷业务审批机制存在不足 | 第18页 |
3.2.1 信贷审批缺乏标准依据 | 第18页 |
3.2.2 贷审会把关力度不足 | 第18页 |
3.3 信用风险识别技术落后,系统尚不完善 | 第18-19页 |
3.3.1 风险识别技术落后 | 第18-19页 |
3.3.2 风险管理系统尚不完善 | 第19页 |
3.4 风险管理岗位设置存在缺陷 | 第19-21页 |
3.4.1 风险管理岗位职责定位不明晰 | 第19-20页 |
3.4.2 风险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第20页 |
3.4.3 风险处置方式的效力不足 | 第20-21页 |
第四章 A银行公司信贷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第21-35页 |
4.1 客户基本情况 | 第21-27页 |
4.1.1 B公司简介 | 第21页 |
4.1.2 B公司财务基本状况 | 第21-25页 |
4.1.3 B公司非财务因素分析 | 第25-27页 |
4.2 授信可能存在的风险 | 第27-28页 |
4.3 授信方案设计 | 第28-30页 |
4.3.1 授信的可行性分析 | 第28页 |
4.3.2 授信方案设计 | 第28-30页 |
4.4 授信管理 | 第30-32页 |
4.4.1 授信流程 | 第30页 |
4.4.2 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 | 第30-31页 |
4.4.3 贷后管理 | 第31-32页 |
4.5 信贷风险发现和处置 | 第32-34页 |
4.5.1 信贷风险的识别 | 第32-33页 |
4.5.2 信贷风险的处置 | 第33-34页 |
4.6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五章 A银行公司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 第35-42页 |
5.1 制定标准化的信贷业务“三查”制度 | 第36-37页 |
5.1.1 主动做出判断,尽职贷前调查 | 第36页 |
5.1.2 严格遵守规章,审慎贷时审查 | 第36-37页 |
5.1.3 改进贷后管理,体现服务理念 | 第37页 |
5.2 建立规范统一的授信流程 | 第37-39页 |
5.2.1 设立风险经理岗位,明确职能分工 | 第37-38页 |
5.2.2 积极推行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协同作业 | 第38页 |
5.2.3 明确风险经理关系隶属及报告路径 | 第38-39页 |
5.3 完善授信业务风险信息系统 | 第39-40页 |
5.3.1 提升信息系统质量 | 第39页 |
5.3.2 扩大信息系统搜寻范围和容量 | 第39-40页 |
5.4 加强风险管理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 第40-42页 |
5.4.1 大力引进高水平、宽视野的风险管理人才 | 第40页 |
5.4.2 提高现有一线员工信贷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 | 第40-41页 |
5.4.3 拓宽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的选拔渠道 | 第41-42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42-44页 |
6.1 结论 | 第42-43页 |
6.2 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研究生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