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7-16页 |
一、研究综述 | 第7-10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建安时期区域性文人群体 | 第16-27页 |
第一节 汉末文士群体的自觉 | 第16-19页 |
第二节 汉末建安文人群体论 | 第19-27页 |
第二章 建安文人交游考论 | 第27-45页 |
第一节 “受学于邕”:建安文人与蔡邕 | 第27-31页 |
第二节 “举荐贤良”:孔融与郑玄、祢衡 | 第31-33页 |
第三节 “避乱荆州”:王粲与荆州文人 | 第33-36页 |
第四节 “七子”归曹:曹操与建安七子 | 第36-39页 |
第五节 “南皮之游”:曹丕、曹植与邺下文人 | 第39-45页 |
第三章 文人群体与建安诗文创作 | 第45-57页 |
第一节 赠答诗 | 第47-50页 |
第二节 公宴诗 | 第50-52页 |
第三节 同题并作 | 第52-55页 |
第四节 关于文人群体性文学创作的评价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附录:建安文人交游与群体性创作年表 | 第58-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