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7页 |
1.2.1 基坑卸荷引起的周围土体自由位移 | 第16-18页 |
1.2.2 基坑开挖卸荷引起的下卧隧道变形 | 第18-21页 |
1.2.3 盾构开挖引起的邻近隧道变形 | 第21-25页 |
1.2.4 开挖卸荷对邻近隧道的影响与控制标准 | 第25-27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2章 基坑施工引起的下卧土层附加位移场的计算方法 | 第30-46页 |
2.1 下卧地层中土体竖向自由位移 | 第30-33页 |
2.2 土体附加应力的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2.3 基坑施工引起的土体附加应力 | 第34-42页 |
2.3.1 工程降水引起的附加应力 | 第34-35页 |
2.3.2 坑底面土体卸载引起的附加应力 | 第35-36页 |
2.3.3 侧壁面土体卸载引起的附加应力 | 第36-41页 |
2.3.4 围护墙水平作用引起的附加应力 | 第41页 |
2.3.5 支撑结构水平作用引起的附加应力 | 第41-42页 |
2.3.6 土层中任一点的总附加应力 | 第42页 |
2.3.7 Mindlin解对层状±体的适用性说明 | 第42页 |
2.4 算例分析 | 第42-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基坑开挖对下卧隧道竖向变形影响的解析分析 | 第46-89页 |
3.1 隧道纵向结构计算模型 | 第46-51页 |
3.1.1 纵向梁-弹簧模型 | 第47页 |
3.1.2 等效轴向刚度模型 | 第47-48页 |
3.1.3 纵向等效连续化模型 | 第48-51页 |
3.2 单洞隧道竖向附加位移的弹性解 | 第51-67页 |
3.2.1 隧道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51-53页 |
3.2.2 单洞隧道变形的整体耦合平衡方程 | 第53-55页 |
3.2.3 与两阶段应力法的对比 | 第55-60页 |
3.2.4 与离心试验结果的算例对比 | 第60-63页 |
3.2.5 工程实例运用与分析 | 第63-67页 |
3.3 双洞隧道竖向附加位移的弹性解 | 第67-76页 |
3.3.1 “双洞效应”力学机理 | 第68-70页 |
3.3.2 双洞隧道变形的整体耦合平衡方程 | 第70-71页 |
3.3.3 算例分析 | 第71-76页 |
3.4 隧道竖向附加位移的粘-弹性解 | 第76-87页 |
3.4.1 土体自由位移场的弹性解 | 第77页 |
3.4.2 土体三维粘-弹性本构关系 | 第77-79页 |
3.4.3 土体自由位移场的粘-弹性解 | 第79-81页 |
3.4.4 隧道纵向附加位移的时域解 | 第81-83页 |
3.4.5 工程算例分析 | 第83-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4章 盾构开挖对上方隧道竖向变形影响的解析分析 | 第89-116页 |
4.1 盾构开挖引起的土体自由位移场解 | 第89-96页 |
4.1.1 镜像源汇法基本原理 | 第91-94页 |
4.1.2 已建隧道位置处的土体自由位移解 | 第94-96页 |
4.2 隧道纵向附加位移解 | 第96-98页 |
4.2.1 隧道纵向附加位移解 | 第96-97页 |
4.2.2 单元尺寸效应分析 | 第97-98页 |
4.3 参数分析 | 第98-108页 |
4.3.1 间隙参数的影响 | 第99-100页 |
4.3.2 纵向等效弯曲刚度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4.3.3 隧道空间相对位置的影响 | 第103-108页 |
4.4 与离心试验结果的算例对比 | 第108-111页 |
4.5 工程实例运用与分析 | 第111-11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5章 重叠开挖卸荷下既有隧道的变形特征与控制技术研究 | 第116-150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116-118页 |
5.2 重叠开挖周围洞室变形特征区域 | 第118-128页 |
5.2.1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118-122页 |
5.2.2 坑外洞室变形特征分区 | 第122-125页 |
5.2.3 隧道变形控制对策 | 第125-128页 |
5.3 地层加固对控制隧道变形的效应分析 | 第128-137页 |
5.3.1 下卧地层加固的抗隆变形起分析 | 第129-135页 |
5.3.2 侧方地层加固的抗水平变形分析 | 第135-137页 |
5.4 抗拔桩对隧道的抗隆起效应分析 | 第137-148页 |
5.4.1 桩-土接触面模型 | 第138-139页 |
5.4.2 工程实例及数值计算参数 | 第139-140页 |
5.4.3 抗拔桩承载特性分析 | 第140-143页 |
5.4.4 抗拔桩的抗隆起作用机理 | 第143-144页 |
5.4.5 影响参数分析 | 第144-145页 |
5.4.6 抗拔桩布置型式的影响 | 第145-14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0-15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50-15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6页 |
图片目录 | 第166-170页 |
表格目录 | 第170-17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171-17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7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个人获奖情况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