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金属硫化物复合g-C3N4光催化性能的高通量筛选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高通量筛选技术第10-12页
        1.1.1 高通量筛选技术的概念第10页
        1.1.2 高通量筛选技术的起源第10-11页
        1.1.3 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展现状第11页
        1.1.4 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反应器第11页
        1.1.5 高通量筛选法的检测技术第11-12页
    1.2 有机废水的性质及处理方法发展现状第12-14页
        1.2.1 有机废水的特点与危害第12页
        1.2.2 有机废水降解方法的发展现状第12-14页
    1.3 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材料第14-16页
        1.3.1 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材料的简介第14-15页
        1.3.2 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的应用现状第15页
        1.3.3 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光催化性能的改进第15-16页
    1.4 金属硫化物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6页
        1.4.1 金属硫化物的简介第16页
        1.4.2 金属硫化物的应用领域第16页
    1.5 研究的依据与内容第16-20页
        1.5.1 研究的依据第16-18页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20页
第2章 反应芯片的构建与材料表征第20-36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0-22页
        2.1.1 实验所需试剂第20-21页
        2.1.2 实验所用仪器第21-22页
    2.2 反应单元格的制备第22-25页
        2.2.1 基片的选择及清洗第22页
        2.2.2 疏水材料的选择第22-23页
        2.2.3 光敏胶滴布-紫外光蚀刻法的建立第23-25页
    2.3 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粉末的制备第25页
    2.4 g-C_3N_4粉末导入反应单元格第25-26页
    2.5 金属溶液的打印第26-29页
        2.5.1 喷墨打印技术第26-27页
        2.5.2 金属盐溶液的选取与配制第27-28页
        2.5.3 打印金属溶液的花纹第28页
        2.5.4 打印金属溶液的操作第28-29页
    2.6 金属硫化物的合成第29-31页
    2.7 材料表征结果第31-35页
        2.7.1 XPS表征结果第31-33页
        2.7.2 SEM表征结果第33-35页
    2.8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高通量筛选反应系统的构建第36-40页
    3.1 微型反应器的设计第36-37页
    3.2 荧光检测系统的设计第37页
    3.3 暗箱容器及反应系统的组合第37-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4章 [M_2S_x]_N/g-C_3N_4光催化性能的测试结果及分析第40-58页
    4.1 [M_2S_x]_N/g-C_3N_4光催化性能测试过程第40页
    4.2 实验结果第40-45页
        4.2.1 空白实验反应结果第41页
        4.2.2 暗反应结果第41-42页
        4.2.3 波长为254nm紫外光下的反应结果第42-43页
        4.2.4 波长为365nm紫外光下的反应结果第43-44页
        4.2.5 蓝色可见光下的反应结果第44-45页
    4.3 高催化活性的[M_2S_x]_N/g-C_3N_4的筛选第45-50页
        4.3.1 图像分析法的引入第45-47页
        4.3.2 单元格光密度的统计及筛选第47-48页
        4.3.3 高催化活性单元格的定位及催化配比的统计第48-50页
    4.4 高催化活性的[M_2S_x]_N/g-C_3N_4可重复性第50-52页
    4.5 高催化活性金属配比的验证第52-55页
        4.5.1 相同金属配比催化材料的合成第52-53页
        4.5.2 [M_2S_x]_N/g-C_3N_4~G光催化性能的测试第53-54页
        4.5.3 验证结果第54-55页
    4.6 催化机理的探讨第55-56页
    4.7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5.1 主要结论第58-59页
    5.2 建议与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8页
附录第68-88页
    附表S1第68-71页
    附表S2第71-88页
致谢第88-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生同一性风格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下一篇: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初中生现实性乐观的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