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群体性事件 | 第16页 |
2.1.2 农村群体性事件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社会冲突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危机管理理论 | 第18页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8-20页 |
3.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相关概述 | 第20-28页 |
3.1 转型期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基本概况 | 第20页 |
3.2 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 | 第20-23页 |
3.2.1 参与主体多元化,规模扩大化 | 第21页 |
3.2.2 参与原因复杂化,更具突发性 | 第21-22页 |
3.2.3 组织程度提高,对抗性增强 | 第22页 |
3.2.4 发生地域扩展,向城区延伸 | 第22-23页 |
3.3 转型期农村社会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 | 第23-28页 |
3.3.1 社会转型激化社会矛盾 | 第23-24页 |
3.3.2 城乡绝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 第24-26页 |
3.3.3 矛盾化解或争端仲裁机制不完善 | 第26页 |
3.3.4 政治参与渠道不通畅 | 第26-28页 |
4.转型期农村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困境——以Y村吴氏宗祠信访积案为例 | 第28-41页 |
4.1 Y村吴氏宗祠信访积案基本概况 | 第28-29页 |
4.2 选择困境 | 第29-32页 |
4.2.1“堵”与“疏”的选择 | 第29-30页 |
4.2.2“制度化”与“灵活性”的选择 | 第30-31页 |
4.2.3“表面平静”与“深层稳定”的选择 | 第31-32页 |
4.3 信任困境 | 第32-35页 |
4.3.1 社会主体的信用缺乏 | 第32-33页 |
4.3.2 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缺乏 | 第33-35页 |
4.3.3 政府对民众的信任缺乏 | 第35页 |
4.4 策略困境 | 第35-38页 |
4.4.1 矛盾防范机制还没有形成 | 第36页 |
4.4.2 纠纷化解机制不够顺畅 | 第36-37页 |
4.4.3 统一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 | 第37-38页 |
4.4.4 公共评价机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 第38页 |
4.5 问责困境 | 第38-41页 |
4.5.1 问责主体较单一,存在缺位、错位 | 第38-39页 |
4.5.2 问责客体不明晰,权责划分不清 | 第39页 |
4.5.3 问责机制不完善,缺乏行政救济 | 第39页 |
4.5.4 复出规定不规范,程序不够透明 | 第39-41页 |
5.加强农村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对策 | 第41-45页 |
5.1 完善不同主张的表达机制 | 第41页 |
5.2 完善对立观点的交流机制 | 第41-42页 |
5.3 完善冲突利益的整合机制 | 第42-43页 |
5.4 完善争议事项的裁决机制 | 第43页 |
5.5 完善对抗行为的制动机制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