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绿化系统规划论文--城乡各类型绿化地规划论文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构建与规划策略研究--以四川天府新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4页
    1.1 立题背景第10-11页
        1.1.1 快速城市化使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第10页
        1.1.2 GI构建成为自然生态网络保护的有效手段第10页
        1.1.3 国家政策给GI建设带来契机与活力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意义第11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1-1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页
        1.3.2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 研究框架第12-14页
2 GI理论解析与实践研究综述第14-30页
    2.1 GI的概念及内涵第14-18页
        2.1.1 GI的定义第14-15页
        2.1.2 GI的空间构成第15-16页
        2.1.3 GI的具体内容第16-18页
    2.2 相关概念及其比较第18-19页
        2.2.1 城市绿地系统第18页
        2.2.2 绿道第18页
        2.2.3 生态基础设施第18-19页
    2.3 国内外GI研究概况第19-24页
        2.3.1 GI研究及发展趋势第19-20页
        2.3.2 国外GI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第20-22页
        2.3.3 国内GI研究综述第22-24页
    2.4 国内外GI案例研究第24-30页
        2.4.1 英国东伦敦城市GI网络第24-26页
        2.4.2 美国马里兰州GI规划第26-28页
        2.4.3 香港GI规划第28-29页
        2.4.4 GI实践经验与借鉴第29-30页
3 GI网络构建方法与评价研究第30-42页
    3.1 GI规划原则与方法第30-32页
        3.1.1 GI规划原则第30-31页
        3.1.2 GI规划方法步骤第31-32页
    3.2 GI网络构建方法第32-40页
        3.2.1 GI用地要素识别第33-35页
        3.2.2 GI网络确定第35-40页
    3.3 GI网络评估方法第40-42页
        3.3.1 功能评价法第40页
        3.3.2 生态系统敏感性分析评价法第40-41页
        3.3.3 基于枢纽和廊道的分析评价法第41-42页
4 天府新区GI构建基础与策略分析第42-55页
    4.1 研究区范围与概况第42-43页
        4.1.1 研究区范围第42-43页
        4.1.2 研究区概况第43页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43-45页
        4.2.1 社会和生态发展数据第43-44页
        4.2.2 地理信息数据与处理第44-45页
        4.2.3 调研数据第45页
    4.3 研究区GI构建基础第45-53页
        4.3.1 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第45-46页
        4.3.2 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第46-48页
        4.3.3 生态敏感性分析第48-50页
        4.3.4 生态适宜性评价第50-52页
        4.3.5 水资源调蓄能力分析第52-53页
        4.3.6 研究区生态问题解析第53页
    4.4 天府新区GI构建策略分析第53-55页
        4.4.1 整合优化GI构建格局第53-54页
        4.4.2 多层级的GI网络保护及发展第54-55页
        4.4.3 GI功能复合多元化第55页
5 天府新区GI网络构建过程与成果第55-71页
    5.1 GI要素识别第55-60页
        5.1.1 枢纽的识别第55-57页
        5.1.2 连接廊道的模拟第57-59页
        5.1.3 缓冲区识别第59-60页
    5.2 GI生态系统评估与分级第60-62页
        5.2.1 枢纽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第60-61页
        5.2.2 连接廊道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第61-62页
    5.3 GI的功能性评估与构建第62-69页
        5.3.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功能第63-65页
        5.3.2 雨洪管理功能第65-66页
        5.3.3 应对热岛效应功能第66页
        5.3.4 景观保护功能第66-68页
        5.3.5 娱乐休闲功能第68-69页
    5.4 天府新区复合GI网络构建结果第69-71页
6 结论与讨论第71-73页
    6.1 结论第71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致谢第79-80页
附录第80-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都市城市综合公园儿童活动场地使用状况(POE)评价
下一篇:西蜀园林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以新繁东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