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17页 |
1.1 立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3.1.1 西蜀园林空间 | 第13-14页 |
1.3.1.2 新繁东湖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1 文献查阅法 | 第15页 |
1.4.1.2 比较归纳法 | 第15页 |
1.4.1.3 案例研究 | 第15页 |
1.4.1.4 调查研究法 | 第15-16页 |
1.4.1.5 图式架构法 | 第16页 |
1.4.1.6 综合归纳法 | 第16页 |
1.4.2 论文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3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西蜀园林 | 第17页 |
2.1.2 图式语言 | 第17-18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2.3 图式语言在园林景观中的发展与应用 | 第21-31页 |
2.3.1 起源——基于“景观的语言”的图式语言 | 第21-24页 |
2.3.2 提取——模式语言及其对风景园林学科的借鉴 | 第24-27页 |
2.3.3 发展——融合形态与空间的图式语言 | 第27-28页 |
2.3.4 运用——传统地域文化的图式语言与景观规划设计 | 第28-31页 |
3 理论支撑 | 第31-36页 |
3.1 景观语言概说 | 第31页 |
3.2 景观语言与语言学 | 第31-32页 |
3.3. 景观语言的构成 | 第32-34页 |
3.4 西蜀园林空间设计的语言的逻辑 | 第34-36页 |
3.4.1 古典园林的空间组合与语言的嵌套 | 第35-36页 |
3.4.2 古典园林的空间脉络与景观的句法 | 第36页 |
3.4.3 古典园林的意境与语言的语法 | 第36页 |
3.5 小结 | 第36页 |
4 西蜀园林空间图式语言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36-55页 |
4.1 西蜀园林空间的类型与选择依据 | 第36-42页 |
4.1.1 建筑空间 | 第37-38页 |
4.1.2 山石水体空间 | 第38-41页 |
4.1.3 植物空间 | 第41-42页 |
4.1.4 其他空间 | 第42页 |
4.2 西蜀园林典型空间分析 | 第42-49页 |
4.2.1 望江楼 | 第42-43页 |
4.2.2 罨画池 | 第43-45页 |
4.2.3 武侯祠 | 第45-46页 |
4.2.4 杜甫草堂 | 第46-48页 |
4.2.5 新都桂湖 | 第48-49页 |
4.3 影响西蜀园林空间布局的要素 | 第49-52页 |
4.4 图式原型的选取与图式语言的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4.5 西蜀园林空间图式语言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53-54页 |
4.6 小结 | 第54-55页 |
5 新繁东湖空间图式语言研究 | 第55-91页 |
5.1 新繁东湖园林基本构成要素特征分析 | 第55-66页 |
5.1.1 建筑 | 第55-59页 |
5.1.2 山石 | 第59-60页 |
5.1.3 水体 | 第60-62页 |
5.1.4 植物 | 第62-65页 |
5.1.5 道路 | 第65-66页 |
5.1.6 小结 | 第66页 |
5.2 新繁东湖空间图式语言的设计语汇基本图式 | 第66-71页 |
5.2.1 字 | 第66-68页 |
5.2.2 词 | 第68-69页 |
5.2.3 词组 | 第69-71页 |
5.3 新繁东湖空间图式语言的设计句法 | 第71-80页 |
5.3.1 单一句法 | 第72页 |
5.3.2 复杂句法 | 第72-76页 |
5.3.2.1 并列型空间组合 | 第72-75页 |
5.3.2.2 叠加型复合空间 | 第75页 |
5.3.2.3 网络型复合空间 | 第75-76页 |
5.3.3 新繁东湖廊空间句法分析 | 第76-78页 |
5.3.4 新繁东湖风水格局分析 | 第78-80页 |
5.4 新繁东湖空间图式语言的设计语法 | 第80-89页 |
5.4.1 尺度 | 第80-81页 |
5.4.2 空间的秩序 | 第81-83页 |
5.4.3 修辞 | 第83-84页 |
5.4.4 本土性 | 第84-86页 |
5.4.5 景观空间的时间性 | 第86-88页 |
5.4.5.1 历史的角度 | 第86-87页 |
5.4.5.2 季节的角度 | 第87-88页 |
5.4.6 古典园林的意境 | 第88-89页 |
5.5 小结 | 第89-91页 |
6 结语 | 第91-97页 |
6.1 总结 | 第91-94页 |
6.1.1 西蜀园林空间图式语言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91-92页 |
6.1.2 西蜀园林空间的特征 | 第92-94页 |
6.2 结论 | 第94页 |
6.3 讨论 | 第94-97页 |
6.3.1 图式语言之于园林 | 第94-95页 |
6.3.2 新繁东湖之于西蜀园林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