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论文--调水工程论文

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研究

创新点第5-14页
摘要第14-16页
ABSTRACT第16-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9-22页
        §1.1.1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第19-20页
        §1.1.2 南水北调工程测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0-2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第22-26页
        §1.2.1 地面测量数据处理一体化现状及分析第22-25页
        §1.2.2 灰色理论在监测预报中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第25页
        §1.2.3 坡面监测预报中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第25-26页
    §1.3 总的发展趋势和待解决的问题第26-28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平面控制测量集成关键技术第30-55页
    §2.1 TCA2003全站仪机载程序开发第30-40页
        §2.1.1 TCA2003开发平台简介第31-32页
        §2.1.2 机载程序流程设计第32-33页
        §2.1.3 学习测量与自动观测模块设计第33-34页
        §2.1.4 观测数据预处理第34-36页
        §2.1.5 控制网平差数据结构第36页
        §2.1.6 平面控制网平差第36-40页
    §2.2 坐标变换方法研究第40-50页
        §2.2.1 二维七参数坐标转换第41-44页
        §2.2.2 基于椭球变换的坐标换算第44-50页
    §2.3 地形图分幅与编号查询方法研究第50-54页
        §2.3.1 国家基本地形图分幅方法第50-51页
        §2.3.2 新旧图幅号变换模型第51-52页
        §2.3.3 算法设计第52-53页
        §2.3.4 实例验证第53-54页
    §2.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高程测量集成关键技术第55-91页
    3.1 基于PDA的水准测量数据采集第55-59页
        §3.1.1 系统流程与文件构成设计第56页
        §3.1.2 算法设计第56-59页
    §3.2 测段观测数据预处理第59-63页
        §3.2.1 PDA采集数据预处理第59-60页
        §3.2.2 电子水准记录数据预处理第60-63页
    §3.3 同构异源测段数据汇总与质量控制第63-68页
        §3.3.1 测段汇总原理第63-64页
        §3.3.2 正常高改正与重力异常改正第64页
        §3.3.3 水准网平差文件结构第64-65页
        §3.3.4 水准网质量控制第65-68页
    §3.4 水准网平差第68-73页
        §3.4.1 平差模型第68-70页
        §3.4.2 水准网粗差探测第70-72页
        §3.4.3 水准网平差算例第72-73页
    §3.5 沉降监测网稳定性检验第73-81页
        §3.5.1 两期观测基准点的沉降计算第73-74页
        §3.5.2 多期观测单位权方差的综合估计第74-75页
        §3.5.3 平均间隙法第75-78页
        §3.5.4 t检验法第78-79页
        §3.5.5 实例验证第79-81页
    §3.6 GPS高程拟合第81-90页
        §3.6.1 曲面拟合法第82-85页
        §3.6.2 GPS高程拟合精度评判准则第85页
        §3.6.3 高程异常值的粗差检验第85-88页
        §3.6.4 实例分析第88-90页
    §3.7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四章 线路测设与征地测量数据处理第91-104页
    §4.1 总干渠圆曲线测设第91-93页
    §4.2 任意线形道路测设第93-98页
        §4.2.1 线路中桩坐标计算模型第93-97页
        §4.2.2 边桩坐标计算模型第97-98页
    §4.3 线路坐标计算的实现第98-99页
        §4.3.1 总干渠圆曲线测设第98页
        §4.3.2 任意线形道路测设第98-99页
    §4.4 征地测量数据处理第99-103页
        §4.4.1 数据采集方法第100页
        §4.4.2 地块几何参数计算第100-102页
        §4.4.3 地块分类汇总和地块分割算法设计第102-103页
    §4.5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五章 断面测量与工程量计算一体化技术第104-113页
    §5.1 地表断面测量数据处理第105-107页
        §5.1.1 坐标法断面测量数据结构第105页
        §5.1.2 断面格式转换第105-107页
        §5.1.3 同构异源数据处理第107页
    §5.2 填挖工程量计算第107-112页
        §5.2.1 填挖方量计算原理第107-108页
        §5.2.2 设计断面生成算法设计第108-110页
        §5.2.3 套合断面交点坐标计算第110-111页
        §5.2.4 套合断面面积计算第111-112页
    §5.3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第六章 基于灰色理论的沉降预测模型优化第113-136页
    §6.1 概述第113页
    §6.2 沉降预测模型的选择第113-115页
        §6.1.1 沉降监测方案第113-114页
        §6.1.2 沉降预测模型的选择第114-115页
    §6.3 GM(1,1)模型的优化第115-121页
        §6.3.1 GM(1,1)模型的建模第115-116页
        §6.3.2 模型精度检验第116-117页
        §6.3.3 约束条件下积分参数c的确定第117-119页
        §6.3.4 GM(1,1)的自适应建模方法第119-121页
    §6.4 VERHULST预测模型优化第121-126页
        §6.4.1 经典灰色Verhulst改进模型第122-123页
        §6.4.2 Verhult模型的初始值优化第123-124页
        §6.4.3 实例分析第124-126页
    §6.5 反向累加预测模型及其改进第126-133页
        §6.5.1 反向累加灰色模型建模机理第126-127页
        §6.5.2 GOM(1,1)模型背景值优化第127-130页
        §6.5.3 约束条件下积分参数c的确定第130-133页
    §6.6 基于灰色理论的沉降预测模型选择第133-135页
    §6.7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第七章 基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坡面形变监测第136-155页
    §7.1 概述第136页
    §7.2 边坡水平位移第136-139页
        §7.2.1 边坡水平位移监测技术第136-138页
        §7.2.2 南水北调边坡变形监测技术的选择第138-139页
    §7.3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概述第139-141页
        §7.3.1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组成与测量原理第139页
        §7.3.2 点云数据处理流程第139-141页
        §7.3.3 激光扫描技术与常规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比较第141页
    §7.4 基于激光扫描技术的直接变形计算法第141-150页
        §7.4.1 点云直接变形计算的基本原理第142-144页
        §7.4.2 点云直接变形计算的步骤第144-146页
        §7.4.3 模拟试验验证第146-150页
    §7.5 南水北调首渠段过水坡面形变监测试验与分析第150-154页
        §7.5.1 概述第150-151页
        §7.5.2 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第151-154页
    §7.6 本章小结第154-155页
第八章 南水北调工程测量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现第155-164页
    §8.1 系统设计目标第155页
    §8.2 系统设计原则第155-156页
    §8.3 系统总体结构第156-157页
    §8.4 系统功能介绍第157-164页
        §8.4.1 平面测量子系统第157-158页
        §8.4.2 高程测量子系统第158-160页
        §8.4.3 线路测设与征地测量子系统第160-161页
        §8.4.4 断面测量与工程量计算子系统第161-162页
        §8.4.5 沉降监测分析与预报子系统第162-164页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第164-166页
    §9.1 总结第164-165页
    §9.2 展望第165-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3页
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目录第173-174页
致谢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节水灌溉稻田水氮迁移转化机理及模拟
下一篇:MoS2/Graphene二维膜层结构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