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家校合作的概念 | 第12-13页 |
1.3.2 家校合作的分类 | 第13-14页 |
1.3.3 家校合作法律法规的制定 | 第14-15页 |
1.3.4 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及具体措施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家校合作的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2.1 社会资本理论 | 第17页 |
2.2 共同责任理论 | 第17-18页 |
2.3 重叠影响域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偏关县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 | 第19-27页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19页 |
3.2 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分析 | 第19-27页 |
3.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3.2.2 家校合作的认识层面 | 第20-22页 |
3.2.3 家校合作的实践层面 | 第22-24页 |
3.2.4 家校合作的影响因素与评价 | 第24-27页 |
第四章 偏关县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第27-32页 |
4.1 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4.1.1 家长和教师认识不足 | 第27页 |
4.1.2 家长和教师能力有限 | 第27-28页 |
4.1.3 家校合作缺乏计划性 | 第28页 |
4.1.4 家校合作内容和方式单一 | 第28页 |
4.1.5 家校合作层次较低 | 第28-29页 |
4.2 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4.2.1 社会缺乏合作氛围及制度保障 | 第29页 |
4.2.2 学校在合作中未起到主导作用 | 第29-30页 |
4.2.3 家庭的条件影响合作的效果 | 第30-32页 |
第五章 促进偏关县小学家校合作的建议与对策 | 第32-36页 |
5.1 创造良好社会氛围,为家校合作提供舆论引导 | 第32页 |
5.2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为家校合作提供根本保障 | 第32-33页 |
5.3 建立严密组织体系,为家校合作提供有力支持 | 第33页 |
5.4 构建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与内容,为家校合作增强实效 | 第33-34页 |
5.5 加强对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认识水平和专业素养 | 第34-35页 |
5.6 重视对学生家长的指导,提高认识水平和教育能力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
附录1 | 第42-44页 |
附录2 | 第44-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