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历程及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原理 | 第16页 |
1.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分类 | 第16-18页 |
1.4.1 单层器件结构 | 第16-17页 |
1.4.2 双层器件结构 | 第17页 |
1.4.3 三层器件结构 | 第17-18页 |
1.4.4 多层器件结构 | 第18页 |
1.5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材料 | 第18-23页 |
1.5.1 电极材料 | 第18-19页 |
1.5.2 空穴注入材料 | 第19页 |
1.5.3 空穴传输材料 | 第19页 |
1.5.4 电子注入材料 | 第19页 |
1.5.5 电子传输材料 | 第19-20页 |
1.5.6 发光材料 | 第20-23页 |
1.5.6.1 红光材料 | 第20-21页 |
1.5.6.2 绿光材料 | 第21-22页 |
1.5.6.3 蓝光材料 | 第22-23页 |
1.6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尚待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23-30页 |
1.6.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23-24页 |
1.6.2 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4页 |
1.6.3 聚集诱导发光机理 | 第24-25页 |
1.6.3.1 分子内旋转受限制 | 第24-25页 |
1.6.3.2 构象平面化 | 第25页 |
1.6.3.3 非紧密堆积 | 第25页 |
1.6.3.4 形成J-聚集体 | 第25页 |
1.6.4 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种类 | 第25-30页 |
1.6.4.1 硅杂环戊二烯类化合物 | 第25-26页 |
1.6.4.2 四苯乙烯类化合物 | 第26-28页 |
1.6.4.3 腈取代二苯乙烯型 | 第28页 |
1.6.4.4 吡喃型 | 第28-29页 |
1.6.4.5 氟化硼络合二吡咯型 | 第29页 |
1.6.4.6 其它类化合物 | 第29-30页 |
1.7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以四苯乙烯为核心的BCPD的合成、表征与器件性能 | 第31-41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1-32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2.3 化合物BCPD的合成路线 | 第32页 |
2.4 实验操作 | 第32-33页 |
2.4.1 试剂的纯化 | 第32页 |
2.4.1.1 制备无水四氢呋喃 | 第32页 |
2.4.2 基本原料合成 | 第32-33页 |
2.4.2.1 4-(9-咔唑基)苯基苯甲酮(A1) | 第32页 |
2.4.2.2 1,2-双(4-(9-咔唑基)苯基)-1,2-二苯乙烯(BCPD) | 第32-33页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2.5.1 光物理性能 | 第33-34页 |
2.5.1.1 溶液配制 | 第33页 |
2.5.1.2 溶液测定 | 第33-34页 |
2.5.2 聚集诱导发光性能 | 第34-35页 |
2.5.3 理论计算 | 第35-36页 |
2.5.4 热性能研究 | 第36页 |
2.5.5 电化学性能 | 第36-37页 |
2.5.6 电致发光性能 | 第37-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以四苯乙烯为核心的DTPC的合成、表征与器件性能 | 第41-51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1-42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41-42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42页 |
3.3 化合物DTPC的合成路线 | 第42页 |
3.4 实验操作 | 第42-44页 |
3.4.1 试剂的纯化(制备无水四氢呋喃) | 第42页 |
3.4.2 基本原料的制备 | 第42-44页 |
3.4.2.1 4-(9-咔唑基)苯基苯甲酮(B1) | 第42-43页 |
3.4.2.2 4-(3,6-二溴-9-咔唑基)-苯甲酮(B2) | 第43页 |
3.4.2.3 3,6-二溴-9-(4-(1,2,2-三苯基乙烯基)苯基)咔唑(B3) | 第43页 |
3.4.2.4 3,6-二甲基硼-9-(4-(1,2,2-三苯基乙烯基)苯基)咔唑(DTPC) | 第43-44页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3.5.1 光物理性能 | 第44-45页 |
3.5.1.1 溶液配制 | 第44页 |
3.5.1.2 溶液测定 | 第44-45页 |
3.5.2 聚集诱导发光性能 | 第45-46页 |
3.5.3 理论计箅 | 第46-47页 |
3.5.4 热性能研究 | 第47页 |
3.5.5 电化学性能 | 第47-48页 |
3.5.6 电致发光性能 | 第48-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以四苯乙烯为核心的BBDCZPD的合成、表征与器件性能 | 第51-61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51-52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51-52页 |
4.3 化合物BBDCZPD的合成路线 | 第52页 |
4.4 实验操作 | 第52-54页 |
4.4.1 试剂的纯化 | 第52页 |
4.4.2 基本原料的制备 | 第52-54页 |
4.4.2.1 4-(9-咔唑基)苯基苯甲酮(C1) | 第52-53页 |
4.4.2.2 4-(3,6-二溴-9-咔唑基)-苯基-甲酮(C2) | 第53页 |
4.4.2.3 1,2-双(4-(3,6-二溴-9-咔唑)苯基-1,2-二苯乙烯(C3) | 第53页 |
4.4.2.4 1,2-双(4-(3,6-双(二芳基硼)-9-咔唑)苯基-1,2-二苯乙烯(BBDCZPD) | 第53-54页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59页 |
4.5.1 光物理性能 | 第54-55页 |
4.5.1.1 溶液配制 | 第54页 |
4.5.1.2 溶液测定 | 第54-55页 |
4.5.2 聚集诱导发光性能 | 第55-56页 |
4.5.3 理论计算 | 第56-57页 |
4.5.4 热性能研究 | 第57页 |
4.5.5 电化学性能 | 第57-58页 |
4.5.6 电致发光性能 | 第58-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总结 | 第61页 |
5.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附录一 部分化合物的图谱 | 第73-77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