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21页 |
符号和缩略语 | 第21-23页 |
前言 | 第23-25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25-69页 |
第一章 围产期奶牛能量负平衡的研究进展 | 第25-43页 |
1 反刍动物体内能源物质代谢特点 | 第25-29页 |
·糖代谢特点 | 第25-27页 |
·脂肪代谢特点 | 第27-29页 |
2 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病的发病机理 | 第29-31页 |
·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病的原因 | 第29页 |
·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病的分子机制 | 第29-31页 |
3 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病的危害 | 第31-33页 |
·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31页 |
·对机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32页 |
·对机体繁殖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4 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病的治疗与防控 | 第33-36页 |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供给营养 | 第33页 |
·葡萄糖注射疗法 | 第33页 |
·激素或调节剂疗法 | 第33-34页 |
·抗生素治疗 | 第34页 |
·中药疗法 | 第34页 |
·日粮中补充生糖前体 | 第34-36页 |
5 结束语 | 第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3页 |
第二章 甘油的研究进展 | 第43-55页 |
1 甘油的来源 | 第43页 |
2 甘油的生产 | 第43-48页 |
·皂化甘油 | 第43-44页 |
·油脂水解 | 第44页 |
·油脂醇解 | 第44-45页 |
·合成甘油 | 第45-46页 |
·发酵甘油 | 第46-48页 |
3 甘油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 第48-49页 |
4 甘油和反刍动物的相互关系 | 第49-51页 |
·对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 第49-50页 |
·对能量利用及防治能量代谢病的影响 | 第50页 |
·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51页 |
5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第三章 益生菌的研究进展 | 第55-69页 |
1 益生菌的定义 | 第55页 |
2 益生菌的特性 | 第55-56页 |
3 益生菌的种类 | 第56页 |
4 益生菌的作用 | 第56-59页 |
·益生菌的营养特性 | 第57页 |
·可以减少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 | 第57-58页 |
·降低胃肠道内氨等有毒物质的产生,保护肝脏功能 | 第58页 |
·益生菌的免疫功能 | 第58-59页 |
·调节胃肠道微生态平衡 | 第59页 |
5 益生菌的作用机理 | 第59-61页 |
·优势种群理论 | 第59-60页 |
·生物夺氧理论 | 第60页 |
·生物拮抗理论 | 第60页 |
·微生物群与营养关系理论 | 第60-61页 |
·三流循环学说 | 第61页 |
6 益生菌作为畜禽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 第61-64页 |
·在家禽饲料中的使用 | 第62页 |
·在猪饲料中的使用 | 第62页 |
·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使用 | 第62-64页 |
7 结束语 | 第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69-155页 |
第四章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的发酵工艺优化及制备 | 第69-81页 |
1 材料及方法 | 第69-72页 |
·试验菌种 | 第69-70页 |
·主要试剂及器材 | 第70页 |
·培养基 | 第70页 |
·优化制备 | 第70-71页 |
·甘油的检测 | 第71页 |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中菌体干重及活菌数的测定 | 第71-72页 |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的保存及稳定性 | 第72页 |
·统计 | 第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6页 |
·甘油标准曲线 | 第72页 |
·发酵罐生产甘油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72-74页 |
·补料发酵的结果 | 第74-75页 |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的稳定性 | 第75-76页 |
3 讨论 | 第76-78页 |
·发酵工艺对甘油产量和细胞干重的影响 | 第76页 |
·补料发酵对甘油产量和细胞干重的影响 | 第76-77页 |
·保存时间对富甘油酵母菌制剂稳定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第五章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81-95页 |
1 材料及方法 | 第82-86页 |
·主要试剂及器材 | 第82页 |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和酵母菌制剂 | 第82-83页 |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83-84页 |
·试验设计 | 第84-85页 |
·试验样品的采集 | 第85页 |
·样品分析与检测方法 | 第85-86页 |
·统计 | 第8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6-88页 |
·围产期奶牛的DMI、BW、BCS和CC的变化 | 第86-87页 |
·围产期奶牛泌乳量和乳品质的变化 | 第87-88页 |
3 讨论 | 第88-91页 |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对围产期奶牛DMI、BW和BCS变化和CC影响 | 第88-89页 |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对围产期奶牛泌乳量及乳品质的影响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第六章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液代谢指标的影响 | 第95-107页 |
1 材料及方法 | 第96-97页 |
·主要试剂及器材 | 第96页 |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和酵母菌制剂 | 第96页 |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96页 |
·试验设计 | 第96页 |
·血液样品的采集 | 第96页 |
·样品分析与检测方法 | 第96-97页 |
·亚临床型酮病和临床型酮病判定标准 | 第97页 |
·统计 | 第9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1页 |
·围产期奶牛血液能量代谢指标的变化 | 第97-100页 |
·围产期奶牛血液非能量代谢指标的变化 | 第100-101页 |
·围产期奶牛的临床型和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 | 第101页 |
3 讨论 | 第101-104页 |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液能量代谢指标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对围产期奶牛血液非能量代谢指标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对围产期奶牛酮病发病率的影响 | 第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第七章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对围产期奶牛肝内糖异生关键酶和甘油激酶的影响 | 第107-125页 |
1 材料及方法 | 第108-117页 |
·主要试剂及器材 | 第108页 |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和酵母菌制剂 | 第108-109页 |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109页 |
·试验设计 | 第109页 |
·肝脏组织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109-111页 |
·肝组织中蛋白提取与定量 | 第111-112页 |
·肝组织中PC、PEPCK和GK的酶活性测定 | 第112页 |
·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中PC、PEPCK-C和GK的mRNA相对表达量 | 第112-115页 |
·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PC、PEPCK-C和GK的蛋白表达量 | 第115-117页 |
·统计 | 第11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7-121页 |
·肝组织总RNA的提取 | 第117-118页 |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产物的琼脂糖电泳结果 | 第118页 |
·围产期奶牛肝内PC、PEPCK和GK的活性 | 第118-119页 |
·围产期奶牛肝内PC、PEPCK-C和GK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 | 第119-120页 |
·围产期奶牛肝内PC、PEPCK-C和GK的蛋白表达水平 | 第120-121页 |
3 讨论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5页 |
第八章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对围产期奶牛瘤胃发酵性能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第125-155页 |
1 材料及方法 | 第125-136页 |
·主要试剂及器材 | 第126页 |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和酵母菌制剂 | 第126页 |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126页 |
·试验设计 | 第126页 |
·瘤胃液样品的采集 | 第126-127页 |
·样品分析与检测方法 | 第127-135页 |
·统计 | 第135-1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6-150页 |
·围产期奶牛瘤胃发酵性能的变化 | 第136-137页 |
·瘤胃液中总微生物基因组的提取结果 | 第137页 |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 | 第137-148页 |
·瘤胃微生物定量分析 | 第148-150页 |
3 讨论 | 第150-152页 |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对围产期奶牛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 | 第150页 |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对围产期奶牛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150页 |
·富甘油酵母菌制剂对围产期奶牛瘤胃微生物菌群数量的影响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5页 |
全文总结 | 第155-157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7-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性论文及著作 | 第159-161页 |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