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缘由 | 第8-9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一)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 | 第9页 |
(二) 符合教师行为研究的本质要求 | 第9页 |
(三) 符合教育学中儿童成长阶段研究的科学要求 | 第9-10页 |
(四) 符合当今课堂教学行为迫切需要改进的内在要求 | 第10-11页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一、课堂教学行为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二、课堂教学行为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四、对已有研究进行的思考与总结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相关理论探讨 | 第21-30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一) 教学行为 | 第21-22页 |
(二) 课堂教学行为 | 第22页 |
(三) 有效教学与教学“有效性” | 第22-23页 |
(四) 英语课堂教学行为 | 第23-24页 |
二. 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特征分析 | 第24-26页 |
三. 课堂教学行为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一)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 第26-27页 |
(二)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 第27-28页 |
(三)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实证研究——以合肥市蜀山区为例 | 第30-51页 |
一、研究的对象与研究的问题 | 第30页 |
(一) 研究的对象 | 第30页 |
(二) 研究的问题 | 第30页 |
二、研究的方法与相关思路 | 第30-31页 |
(一) 课堂观察与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二) 问卷调查与研究思路 | 第31页 |
三、现状调查的数据分析 | 第31-51页 |
(一) 课堂观察调查结果分析 | 第31-45页 |
(二)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45-51页 |
第五章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性策略研究 | 第51-68页 |
一、教学口语行为 | 第51-57页 |
(一) 教师英语口语“量”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 第52-54页 |
(二) 教师英语口语“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 第54-57页 |
二、提问教学行为 | 第57-61页 |
(一) 提问时间层次与提问逻辑性 | 第57-58页 |
(二) 问题设置难易度 | 第58-59页 |
(三) 问题面向学生主体 | 第59-60页 |
(四) 提问行为的反馈 | 第60-61页 |
三、组织引导行为 | 第61-64页 |
(一) 教师组织引导面向学生主体及优化策略 | 第61-63页 |
(二) 教师组织引导方式及优化策略 | 第63-64页 |
(三) 教师组织引导态度及优化策略 | 第64页 |
(四) 教师组织引导管理及优化策略 | 第64页 |
四、激励教学行为 | 第64-68页 |
(一) 激励教学方式及优化策略 | 第64-65页 |
(二) 激励教学目标指向及优化策略 | 第65-66页 |
(三) 激励教学行为“度”及优化策略 | 第66-67页 |
(四) 激励教学内容选择及优化策略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一:《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第72-75页 |
附录二:《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学生问卷 | 第75-77页 |
附录三:教师访谈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