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典型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代谢特征研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2页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简介第13-14页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理论基础第14-20页
     ·油藏微生物的类群及菌体的作用第14-18页
     ·油藏微生物群落调控及代谢作用第18-20页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第20-24页
     ·油藏功能菌群的研究方法第21页
     ·油藏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方法第21-24页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4-28页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8-32页
     ·选题依据第28-29页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第29-30页
     ·研究的技术方法第30-31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31-32页
第二章 七中区典型油藏地质和微生物生态学分析第32-47页
   ·引言第32页
   ·实验材料第32-33页
     ·实验油水样第32-33页
     ·实验主要试剂第33页
   ·实验方法第33-39页
     ·油藏油水理化特征分析方法第33-34页
     ·油藏微生物生态特征分析方法第34-39页
   ·实验结果第39-46页
     ·七中区油藏地质特征第39-41页
     ·油藏油水样理化性质分析结果第41-42页
     ·油样微生物生态特征分析结果第42-46页
   ·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功能菌群的优化培养技术研究第47-58页
   ·引言第47页
   ·实验材料第47-48页
     ·实验油水样第47页
     ·实验仪器和培养基第47-48页
   ·实验方法第48-50页
     ·激活剂对微生物的多代培养流程第48页
     ·多代培养后功能菌群的检测方法第48-49页
     ·多代培养发酵培养基的理化性质检测方法第49页
     ·多代培养发酵液的乳化稳定分析方法第49页
     ·多代培养后细菌菌群结构的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第49-50页
     ·多代培养后古菌菌群结构的焦磷酸测序分析方法第50页
   ·实验结果第50-57页
     ·多代培养发酵液的总菌浓变化结果第50-51页
     ·多代培养后六类功能微生物菌群浓度变化第51-53页
     ·多代培养后培养液pH值变化第53页
     ·多代培养后培养液的表面张力变化第53-54页
     ·多代培养后原油的乳化颗粒直径和乳化稳定系数变化第54-55页
     ·多代培养后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第55-56页
     ·多代培养后古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第56-57页
   ·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七中区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代谢产物动态变化研究第58-80页
   ·引言第58-59页
   ·实验材料第59-60页
     ·油藏特征和样品采集第59-60页
     ·激活剂第60页
     ·实验装置第60页
     ·实验试剂第60页
   ·实验方法第60-64页
     ·激活培养方法第60-61页
     ·激活各阶段培养时间的确定第61页
     ·水样基因组DNA提取第61页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激活各代细菌群落结构方法第61-62页
     ·焦磷酸高通量测序分析激活各代古菌群落结构方法第62页
     ·水样离子含量分析第62页
     ·水样糖脂和脂肽含量分析第62-63页
     ·原油乳化分散效果分析第63页
     ·高含样水的配制方法第63页
     ·常压条件下稳定菌群的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的测定方法第63页
     ·加压条件下稳定菌群的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的测定方法第63页
     ·原油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63页
     ·原油饱和烃的气相色谱分析第63页
     ·无氧阶段产气气体组分分析第63-64页
     ·序列NCBI登记信息第64页
   ·实验结果第64-78页
     ·激活各阶段培养时间的确定第64-65页
     ·激活各阶段CH_3COO~-,NO_3~-,PO_4~(3-)和HCO_3~-浓度的变化第65-66页
     ·激活各阶段细菌群落变化第66-68页
     ·激活各阶段古菌群落变化第68-71页
     ·激活各阶段代谢特征动态分析第71-78页
   ·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油藏典型功能菌的性能评价第80-94页
   ·引言第80-81页
   ·实验材料第81页
     ·实验油水样第81页
     ·培养基第81页
     ·实验菌株第81页
   ·实验方法第81-83页
     ·七中区稳定菌群中功能单菌的筛选方法第81页
     ·功能单菌的16S rRNA基因种属鉴定第81-82页
     ·乳化和降解功能单菌的确定第82页
     ·功能菌株的培养第82页
     ·功能微生物需氧性实验方法第82页
     ·原油乳化颗粒及直径分布统计方法第82页
     ·DNA提取第82页
     ·DNA-DNA同源性分析第82页
     ·管家基因recA,gyrB,ppk,rpoB扩增及测序第82-83页
     ·功能菌株PAHs降解能力的测定方法第83页
     ·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和降黏作用结果第83页
     ·原油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族组分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第83页
   ·实验结果第83-93页
     ·菌株的筛选和选择第83-84页
     ·乳化原油功能菌的性能评价结果第84-86页
     ·原油降解功能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第86-88页
     ·原油降解菌的新种地位分析第88-90页
     ·原油降解菌降解PAHs的性能评价第90-91页
     ·原油降解菌降解原油的性能评价第91-93页
   ·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七中区微生物采油工艺建议第94-96页
   ·引言第94页
   ·对内源微生物驱采油工艺的建议第94-96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第96-98页
   ·结论第96页
   ·创新点第96-97页
   ·认识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6页
个人简介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酸盐岩酸蚀蚓孔实验模拟及分形模型研究
下一篇:ALV-J对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