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调查法 | 第13页 |
(二)文献法 | 第13-14页 |
(三)教育实验法 | 第14页 |
四、论文的总体框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语篇分析理论综述 | 第19-30页 |
一、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 | 第19-26页 |
(一)语篇的概念及其分析 | 第19-20页 |
(二)语篇分析的概念及特点 | 第20页 |
(三)语篇分析的方法 | 第20-26页 |
二、语篇分析理论与英语阅读 | 第26-30页 |
(一)语篇教学及其优点、特点 | 第26-27页 |
(二)语篇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应用 | 第27-30页 |
第四章 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高中英语“悦疏点练”阅读模式 | 第30-44页 |
一、高中英语“悦疏点练”阅读模式的基本内涵 | 第30-31页 |
二、高中英语“悦疏点练”阅读模式的一般流程 | 第31-39页 |
(一)前置学习,感知“悦”读 | 第31-33页 |
(二)强化认知,整体“疏”读 | 第33-35页 |
(三)关键突破,集中“点”读 | 第35-38页 |
(四)点拨升华,高效“练”读 | 第38-39页 |
三、高中英语“悦疏点练”阅读模式的主要原则 | 第39-44页 |
(一)坚持以生为本,保障主体地位 | 第39-40页 |
(二)注重宏观把握,突出整体认知 | 第40-42页 |
(三)彰显工具价值,突进沟通交流 | 第42页 |
(四)立足学情把握,提升引导效果 | 第42-44页 |
第五章 高中英语“悦疏点练”阅读模式的现实课例 | 第44-53页 |
一、以The Violence of Nature为例 | 第44-50页 |
(一)教材分析 | 第44-45页 |
(二)教材处理 | 第45页 |
(三)教学方法 | 第45页 |
(四)教学手段 | 第45页 |
(五)教学程序 | 第45-50页 |
二、以An Interview with Liu Fang为例 | 第50-53页 |
(一)教材分析 | 第50页 |
(二)教学方法 | 第50页 |
(三)教学程序 | 第50-53页 |
第六章 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悦疏点练”阅读模式的实验研究 | 第53-65页 |
一、实验目的 | 第53页 |
二、实验设计 | 第53-55页 |
(一)实验对象 | 第53-54页 |
(二)实验工具 | 第54页 |
(三)实验参数 | 第54-55页 |
三、实验过程 | 第55-57页 |
(一)理论研读,明确方向 | 第55页 |
(二)集体教研,设计工具 | 第55-56页 |
(三)选择样本,进行前测 | 第56页 |
(四)依据方案,开展教学 | 第56页 |
(五)开展后测,明确效果 | 第56-57页 |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一)实验前后学生英语阅读成绩对比 | 第57-58页 |
(二)实验前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对比 | 第58-61页 |
五、实验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第61-65页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二)研究启示和反思 | 第62-63页 |
(三)研究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