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绪论 | 第13-33页 |
一、本选题的理论、现实意义 | 第13-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30页 |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31-33页 |
第一章 马克思的“《莱茵报》时期” | 第33-53页 |
第一节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时代背景 | 第33-40页 |
一、19世纪初期的西欧社会 | 第34-35页 |
二、19世纪初期的德国社会 | 第35-40页 |
第二节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之前的生活经历 | 第40-48页 |
一、马克思的家庭背景及其影响 | 第40-42页 |
二、马克思的中学时代 | 第42-43页 |
三、马克思的大学时代 | 第43-48页 |
第三节 马克思在《莱茵报》的工作经历 | 第48-53页 |
一、《莱茵报》的背景 | 第48-49页 |
二、马克思主编《莱茵报》后的作为 | 第49-50页 |
三、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主要著述 | 第50-53页 |
第二章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启蒙伦理的扬弃 | 第53-76页 |
第一节 近代启蒙伦理思想的回溯 | 第53-61页 |
一、18世纪法国启蒙伦理思想 | 第53-56页 |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伦理思想 | 第56-60页 |
三、英国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 | 第60-61页 |
第二节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启蒙伦理思想的汲取 | 第61-68页 |
一、精神自由是人类的本性 | 第61-66页 |
二、道德是一种本身神圣的独立领域 | 第66-67页 |
三、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 第67-68页 |
第三节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启蒙伦理的反思 | 第68-76页 |
一、出版自由是人民的特权 | 第69-71页 |
二、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最初怀疑 | 第71-74页 |
三、对物质利益问题的初步发现 | 第74-76页 |
第三章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关于道德基础问题的新思考 | 第76-98页 |
第一节 西方近代思想史上关于道德基础问题的探究 | 第76-84页 |
一、神启论 | 第76-77页 |
二、人性论 | 第77-82页 |
三、自然本能论 | 第82-84页 |
第二节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道德与利益关系问题的发现 | 第84-93页 |
一、书报检查令背后的利益问题 | 第84-86页 |
二、新闻出版自由背后的利益矛盾 | 第86-90页 |
三、法背后隐藏的私人利益取向 | 第90-92页 |
四、道德与利益不可分割 | 第92-93页 |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道德与利益思想的发展演化 | 第93-98页 |
一、市民社会是私人利益实现的现实舞台 | 第94-95页 |
二、“物质利益之谜”的科学解答 | 第95-98页 |
第四章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道德价值立场 | 第98-112页 |
第一节 西方近代伦理思潮的形式化和抽象性 | 第98-104页 |
一、以上帝的意志来衡量 | 第98-99页 |
二、以知识或理性精神来评判 | 第99-100页 |
三、以快乐和利益的满足来权衡 | 第100-103页 |
四、以良心为准则来判析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道德价值立场的初步确立 | 第104-109页 |
一、反对从私人利益出发进行道德评判 | 第105-106页 |
二、只有符合广大贫苦劳动者的利益才是合乎道德的 | 第106-107页 |
三、国家和社会制度应该体现人民的利益 | 第107-109页 |
第三节 马克思道德价值立场的演化和升华 | 第109-112页 |
一、确立人类解放的价值取向 | 第109-110页 |
二、确认人类解放的价值主体 | 第110-112页 |
第五章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伦理思想的定位 | 第112-120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伦理思想理论特质的初步形成 | 第112-115页 |
一、明确道德的现实生活基础 | 第112-113页 |
二、伦理学价值立场的初步确立 | 第113-115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伦理思想论域的初步构建 | 第115-120页 |
一、道德起源和本质问题的初步思考 | 第115-116页 |
二、道德价值目标的最初确认 | 第116-118页 |
三、伦理学研究方法的初步形成 | 第118-120页 |
结语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附录 | 第125-126页 |
后记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