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经济论文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25页
绪论第25-35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25-26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26-28页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8-32页
 四、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第32页
 五、概念界定第32-33页
 六、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33-35页
第一章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第35-62页
 第一节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主观因素第35-37页
  一、“三落三起”的经历加深了经济伦理认识第35页
  二、把握经济活动与道德实践的方法论第35-37页
  三、“人民的儿子”对经济伦理重建的使命感第37页
 第二节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第37-49页
  一、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客观依据是基本国情第37-38页
  二、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必然第38-40页
  三、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史然第40-42页
  四、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主题为和平与发展第42-44页
  五、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国际条件为经济全球化第44-45页
  六、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形成时代特征为新科技革命第45-49页
 第三节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第49-62页
  一、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传承第49-53页
  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创新发展第53-62页
第二章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上)第62-88页
 第一节 邓小平对国家经济制度的伦理诉求第62-64页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道德本质统一第62-63页
  二、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第63页
  三、国家经济制度设制的公平与正义第63-64页
 第二节 邓小平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的伦理构想第64-66页
  一、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的确立第64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伦理追问第64-66页
 第三节 邓小平国家经济政策的伦理反思第66-79页
  一、经济开放政策的伦理思考第66-67页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伦理考察第67-68页
  三、邓小平经济伦理的着力点为共同富裕第68-79页
 第四节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准则第79-88页
  一、人与自然统一的内涵第79-82页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第82-84页
  三、生态伦理道德践行第84-88页
第三章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下)第88-112页
 第一节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第88-94页
  一、邓小平经济伦理的价值追求为以人为本第88-89页
  二、以人为本思想在经济生活中的主要表现第89-91页
  三、倡导人的全面发展观第91-93页
  四、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生活中践行第93-94页
 第二节 邓小平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伦理规则第94-103页
  一、公平与效率是经济伦理的核心观念第94-96页
  二、效率优先是公平正义的前提基础第96-99页
  三、公平正义是效率优先的重要保障第99-101页
  四、践行公平与效率观第101-103页
 第三节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原则为诚实守信第103-112页
  一、诚实信用阐释第103-104页
  二、诚实信用是邓小平经济伦理的核心原则第104-108页
  三、诚实信用体系建构与实施第108-112页
第四章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特征第112-122页
 第一节 历史的传承性第112-116页
  一、经济伦理价值选择的基本依据是初级阶段论第113页
  二、义利观上的传承与发展第113-114页
  三、经济伦理价值追求目标为共同富裕第114页
  四、经济伦理价值的检验以人民的满意度为标准第114-115页
  五、经济公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第115页
  六、邓小平经济伦理传承的因时而变与创新精神第115-116页
 第二节 智慧的辩证性第116-119页
  一、“发展是硬道理”是经济伦理基础第116页
  二、强调“两点论”与系统论的辩证统一第116-117页
  三、倡导“照辩证法办事”第117-119页
 第三节 鲜明的时代性第119-121页
  一、顺应了时代主题的转换第119-120页
  二、适应了时代本质的客观要求第120页
  三、适应了时代特征的发展变化第120-121页
 第四节 极强的实践性第121-122页
  一、凸显全体人民利益为根本第121页
  二、倡导“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检验标准第121-122页
第五章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第122-142页
 第一节 倡导绿色发展新理念第122-126页
  一、倡导绿色发展新理念第122-124页
  二、生态危机的表现第124-125页
  三、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第125-126页
 第二节 秉持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新理念第126-132页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127-128页
  二、贫富两极分化及其根源第128-130页
  三、推进共同富裕新举措第130-132页
 第三节 崇尚劳动与大众创业第132-137页
  一、崇尚劳动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第132-134页
  二、劳动光荣弱化的表现第134-136页
  三、崇尚劳动并激发大众创业第136-137页
 第四节 尊重知识与人才是实现社会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第137-140页
  一、强化创新型国家建设第138-139页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举措第139-140页
 第五节 完善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第140-142页
  一、社会信用体系的历史必然第140-141页
  二、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新举措第141-142页
结束语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49页
附录第149-150页
后记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伦理思想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恩格斯艺术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