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信用理论概述 | 第14-26页 |
(一)马克思信用理论概念 | 第14-15页 |
(二)马克思信用理论内容 | 第15-17页 |
1.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 | 第15页 |
2.商业信用加快资本周转 | 第15-16页 |
3.银行信用规范资本贷进贷出 | 第16-17页 |
(三)信用的积极作用 | 第17-21页 |
1.信用扩大了资本数量 | 第17-19页 |
2.信用节省了大量交易费用 | 第19-20页 |
3.信用推动了股份公司的产生 | 第20页 |
4.信用解决了利润率不平均问题 | 第20-21页 |
(四)信用的消极作用 | 第21-26页 |
1.催生虚拟货币虚假繁荣 | 第21-22页 |
2.助长投机行为 | 第22页 |
3.引发泡沫经济 | 第22-26页 |
第三章 企业信用缺失问题 | 第26-42页 |
(一)企业信用缺失相关概念 | 第26-27页 |
1.企业信用 | 第26-27页 |
2.企业信用缺失 | 第27页 |
(二)企业信用缺失样本获取及分析 | 第27-35页 |
1.质性研究法获取访谈样本 | 第27-33页 |
2.数据挖掘软件对企业信用缺失分门别类 | 第33-35页 |
(三)企业信用缺失问题主要表现 | 第35-37页 |
1.交易信用缺失: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 | 第35-36页 |
2.纳税信用缺失:偷税漏税行为屡禁不止 | 第36页 |
3.经济合同信用缺失:合同欺诈导致经济纠纷日趋严重 | 第36-37页 |
4.知识产权信用缺失:商业导剽窃唯利是图 | 第37页 |
(四)企业信用缺失问题的危害 | 第37-42页 |
1.交易双方不信任情绪滋长 | 第37-38页 |
2.交易规则破坏恶化了投资环境 | 第38-39页 |
3.信用缺失有损个人社会资本 | 第39-40页 |
4.信用缺失加大社会交易费用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企业信用缺失问题致因分析 | 第42-48页 |
(一)市场交易主体信用缺失内部原因分析 | 第42-44页 |
1.“小农经济思想”的遗留 | 第42页 |
2.企业文化缺少信用缺失警示教育 | 第42-43页 |
3.企业缺乏整体信誉激励、失信惩戒、失信防范机制 | 第43页 |
4.经营者信用经营意识缺失 | 第43-44页 |
(二)市场交易主体信用缺失外部原因分析 | 第44-48页 |
1.产权制度不清晰 | 第44-45页 |
2.信息不对称 | 第45页 |
3.失信成本低 | 第45-46页 |
4.信用管控机制不健全 | 第46-48页 |
第五章 企业信用缺失问题的解决路径选择 | 第48-64页 |
(一)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 | 第48-49页 |
(二)建立张弛有度的“买方—政府—卖方”的信用互通制度体系 | 第49-53页 |
1.企业自主管理下的企业博弈 | 第50-51页 |
2.政府轻微参与下的企业博弈 | 第51页 |
3.政府合理管控下的企业博弈 | 第51-52页 |
4.优化行政管理部门信用缺失治理工作 | 第52-53页 |
(三)企业内部信用经营管理体系的构建 | 第53-58页 |
1.构建倡导信用经营的企业文化 | 第54页 |
2.筹备企业奖励机制,设立信用奖励 | 第54-55页 |
3.企业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机制 | 第55-57页 |
4.企业管理者身体力行 | 第57-58页 |
(四)营造企业外部信用交易环境 | 第58-64页 |
1.完善信用法律体系 | 第58-59页 |
2.完善信用行业推进信用中介服务 | 第59-60页 |
3.发挥社会舆情监督约束力 | 第60页 |
4.着力提升征信体系整体控制力 | 第60-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活动和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