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技术观与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初探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一 绪论 | 第7-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1 马克思生态技术观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2 智慧农业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二 生态技术与智慧农业的内在逻辑 | 第15-21页 |
(一)生态技术 | 第15-17页 |
1 生态技术的内涵 | 第15-16页 |
2 生态技术的特征 | 第16-17页 |
(二)智慧农业 | 第17-19页 |
1 智慧农业的基本内涵 | 第18页 |
2 智慧农业的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三)生态技术支撑智慧农业发展 | 第19-21页 |
1 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有力杠杆 | 第20页 |
2 推动智慧农业生产与消费良性循环的关键 | 第20页 |
3 推动智慧农业结构有序调整的动力 | 第20-21页 |
三 马克思生态技术观的理论分析 | 第21-33页 |
(一)马克思生态技术观形成的背景 | 第21-24页 |
1 马克思生态技术观形成的科技史背景 | 第21页 |
2 马克思生态技术观形成的人文科学背景 | 第21-23页 |
3 马克思生态技术观形成的社会政治背景 | 第23-24页 |
(二)马克思生态技术观的内容 | 第24-27页 |
1 工业废物资源化 | 第24-25页 |
2 农业废物资源化 | 第25页 |
3 重视技术在生态治理中的作用 | 第25-27页 |
(三)马克思生态技术观的伦理向度 | 第27-33页 |
1 马克思生态技术观体现自在尺度 | 第27-28页 |
2 马克思生态技术观体现人本尺度 | 第28-30页 |
3 马克思生态技术观体现时空尺度 | 第30-33页 |
四 智慧农业在我国发展现状之分析 | 第33-43页 |
(一)我国智慧农业取得成绩 | 第33-35页 |
1 现代技术在智慧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 第33-34页 |
2 精准管理在智慧农业生产中的实施 | 第34-35页 |
(二)智慧农业在我国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 第35-39页 |
1 智慧农业之实践主体文化水平低 | 第35-37页 |
2 智慧农业之技术基础相对落后 | 第37-38页 |
3 智慧农业之经济投入严重不足 | 第38-39页 |
(三)智慧农业在我国发展的应然 | 第39-43页 |
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39-40页 |
2 保证农产品安全的现实需要 | 第40-41页 |
3 突破农业“绿色壁垒”的诉求所在 | 第41-43页 |
五 马克思生态技术观对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的启示 | 第43-51页 |
(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 第43-45页 |
1 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 第43-44页 |
2 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 第44页 |
3 培育绿色生产生活消费理念 | 第44-45页 |
(二)发展生态技术推行清洁生产 | 第45-47页 |
1 建立健全农业清洁生产的运行机制 | 第46页 |
2 研发农业清洁生产的技术 | 第46-47页 |
3 推进清洁生产技术 | 第47页 |
(三)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社 | 第47-49页 |
1 以利益共赢为导向促进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 第47-48页 |
2 坚持自愿和国家支持的合作社发展原则 | 第48页 |
3 向现代新型农民合作社转变 | 第48-49页 |
(四)借鉴国外智慧农业发展的经验 | 第49-51页 |
1 重视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模式 | 第49页 |
2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 第49-50页 |
3 规范农业产品标准化,发展农业保险机制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