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缩略词表 | 第11-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5页 |
| 1 主要金枪鱼类的介绍 | 第16-21页 |
| ·主要金枪鱼类的生物学特征、营养和生产消费状况 | 第16-18页 |
| ·6种主要经济金枪鱼类的生物学性状和渔业状况 | 第18-21页 |
| ·蓝鳍金枪鱼(T. maccoyii) | 第18页 |
| ·金枪鱼(T. thynnus) | 第18-19页 |
| ·大眼金枪鱼(T. obesus) | 第19-20页 |
| ·长鳍金枪鱼(T. alalunga) | 第20页 |
| ·黄鳍金枪鱼(T. albacares) | 第20-21页 |
| ·鲣(K. pelamis) | 第21页 |
| 2 主要鲑鱼类的介绍 | 第21-25页 |
| ·主要鲑鱼类的生物学分类、特征、习性与分布 | 第21-23页 |
| ·4种大洋性主要经济三文鱼类的生物学性状和渔业状况 | 第23-25页 |
| ·大西洋鲑(S. salar) | 第23页 |
| ·虹鳟(O. mykiss) | 第23-24页 |
| ·狗鲑(O. keta) | 第24-25页 |
| ·红鲑(O. nerka) | 第25页 |
| 3 鱼类种类鉴定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 4 目前国内外对鱼类种类鉴别的研究现状 | 第26-33页 |
| ·鱼类种类鉴定方法的研究分析 | 第26-27页 |
| ·常用的DNA分子标记技术 | 第27-31页 |
| ·鱼类物种鉴定中特征基因的选择 | 第31-32页 |
|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鱼类种类研究中的研究与应用 | 第32-33页 |
| 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3-35页 |
| 第二章 金枪鱼类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技术鉴定研究 | 第35-55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6-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 ·生鲜金枪鱼样品 | 第36页 |
| ·金枪鱼深加工样品 | 第36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6-37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6页 |
|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7-41页 |
| ·样品保存与样品DNA的提取 | 第37页 |
| ·常规PCR扩增与特征基因的选择 | 第37-38页 |
| ·荧光定量PCR的引物与探针设计 | 第38页 |
| ·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38-39页 |
| ·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39页 |
| ·克隆验证 | 第39-41页 |
| ·PCR扩增 | 第39页 |
| ·PCR产物割胶回收 | 第39页 |
| ·连接转化与培养 | 第39-40页 |
|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酶切鉴定 | 第40页 |
| ·测序分析 | 第40-41页 |
| ·混合样品的检测 | 第41页 |
| ·深加工样品的检测 | 第4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3页 |
| ·样品DNA提取 | 第41-42页 |
| ·PCR扩增结果与特征基因的选择 | 第42-43页 |
| ·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 | 第43-44页 |
| ·双重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建立 | 第44-48页 |
| ·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引物与探针的验证 | 第44-46页 |
| ·双重荧光定量PCR体系的验证 | 第46-48页 |
| ·荧光定量PCR体系的标准曲线 | 第48-49页 |
| ·混合样品的检测 | 第49-52页 |
| ·深加工产品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52-53页 |
| 4 讨论 | 第53-55页 |
| 第三章 鲑科鱼类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技术鉴定研究 | 第55-71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55-56页 |
|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 ·生鲜三文鱼样品 | 第55页 |
| ·三文鱼深加工样品 | 第55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5-56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5-56页 |
| ·主要试剂 | 第56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 ·样品保存与样品DNA的提取 | 第56页 |
| ·荧光定量PCR的引物与探针设计 | 第56-57页 |
| ·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的特异性验证 | 第57-58页 |
| ·制定标准曲线 | 第58页 |
| ·混合样品的检测 | 第58页 |
| ·深加工样品的检测 | 第5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9页 |
| ·三文鱼样品DNA提取 | 第58页 |
| ·特征基因的选择与体系设计 | 第58-60页 |
| ·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 | 第60-61页 |
| ·双重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建立 | 第61-65页 |
| ·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引物与探针的验证 | 第61-62页 |
| ·双重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建立 | 第62-65页 |
| ·荧光定量PCR体系的标准曲线 | 第65-66页 |
| ·混合样品的检测 | 第66-68页 |
| ·三文鱼加工产品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68-69页 |
| 4 讨论 | 第69-71页 |
| 第四章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鉴定鲑科鱼类种类的研究 | 第71-82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72-73页 |
| ·实验材料 | 第72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2页 |
| ·试剂 | 第72-7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 ·三文鱼样品基因组DNA提取 | 第73页 |
| ·LAMP特异性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73页 |
| ·LAMP反应体系 | 第73-74页 |
| ·初始反应过程 | 第73-74页 |
| ·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74页 |
| ·LAMP检测特异性 | 第7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4-79页 |
| ·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74-75页 |
| ·LAMP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75-78页 |
| ·单因子试验 | 第75-77页 |
| ·Mg2+浓度的优化 | 第75页 |
| ·dNTP Mix浓度的优化 | 第75-76页 |
| ·Betaine浓度的优化 | 第76-77页 |
| ·LAMP反应体系优化正交试验 | 第77-78页 |
| ·LAMP检测的特异性 | 第78-79页 |
| 4 讨论 | 第79-81页 |
| ·LAMP方法对三文鱼种类鉴定方面的可行性探讨 | 第79页 |
| ·存在的问题和技术改进 | 第79-81页 |
| ·重复性分析 | 第79-80页 |
| ·引物设计过程及扩增产物的判别 | 第80页 |
| ·假阳性问题分析 | 第80-81页 |
| 5 小结 | 第81-82页 |
| 总结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 致谢 | 第88-90页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