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与城镇化空间计量分析--以江淮城市群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论文框架 | 第13-16页 |
·框架内容 | 第13-15页 |
·结构图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22页 |
第三章 金融集聚和城镇化发展理论概述 | 第22-30页 |
·金融集聚内涵 | 第22页 |
·城镇化内涵 | 第22-24页 |
·金融集聚成因分析 | 第24-26页 |
·外部因素 | 第24-25页 |
·内部因素 | 第25-26页 |
·金融集聚对城镇化发展影响机理分析 | 第26-28页 |
·金融集聚与城镇化关系 | 第26-27页 |
·金融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27-28页 |
·江淮城市群现状 | 第28-30页 |
第四章 金融集聚和城镇化水平衡量 | 第30-34页 |
·金融集聚度量方法 | 第30页 |
·城镇化水平度量方法 | 第30-31页 |
·江淮城市群金融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度量 | 第31-34页 |
·江淮城市群金融集聚 | 第31-32页 |
·江淮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度量 | 第32-34页 |
第五章 金融集聚与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模型 | 第34-38页 |
·理论假说和变量选择 | 第34-36页 |
·理论假说 | 第34-35页 |
·变量选择 | 第35-36页 |
·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 第36-38页 |
·模型设定 | 第36页 |
·数据来源 | 第36-38页 |
第六章 空间计量分析 | 第38-42页 |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 第38页 |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第38-40页 |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 第40页 |
·空间计量面板模型数据分析 | 第40-41页 |
·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