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父亲参与家校沟通的现状研究--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亲参与 | 第12页 |
| ·母亲的就业要求父亲参与 | 第12页 |
| ·父亲缺乏参与的现状客观存在 | 第12-13页 |
| ·小学阶段的家校合作势在必行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 ·家校合作 | 第14-15页 |
| ·沟通 | 第15页 |
| ·家校沟通 | 第15页 |
| ·参与 | 第15页 |
| ·父亲参与 | 第15-16页 |
| 2 父亲参与家校沟通的理论探讨 | 第16-24页 |
|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 ·关于父亲参与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 ·关于家校沟通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 ·文献述评 | 第20页 |
| ·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 ·生态学理论 | 第20-21页 |
| ·人际沟通理论 | 第21页 |
| ·“父亲身份五角星”理论 | 第21-24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24-33页 |
| ·研究对象 | 第24-31页 |
| ·问卷调查对象 | 第24-30页 |
| ·访谈对象 | 第30-31页 |
|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 ·研究思路 | 第31页 |
|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31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31-32页 |
| ·访谈法 | 第32页 |
| ·参与式观察法 | 第32页 |
| ·作品分析法 | 第32页 |
| ·统计工具 | 第32-33页 |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3-47页 |
| ·亲子沟通 | 第33-34页 |
| ·陪伴时间 | 第33页 |
| ·亲子互动 | 第33-34页 |
| ·父亲对家庭教育的观念认识 | 第34-37页 |
| ·父亲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 第34-35页 |
| ·父亲的家庭教育观念 | 第35页 |
| ·父亲对自身角色的认识 | 第35-36页 |
| ·父亲的自我提升 | 第36-37页 |
| ·父亲参与家校沟通的认识层面 | 第37-40页 |
| ·父亲与教师对家校沟通的态度 | 第37-38页 |
| ·学生对家校沟通的态度 | 第38页 |
| ·父亲与教师对家校沟通作用的认识 | 第38-39页 |
| ·父亲与教师对沟通中的态度评价 | 第39页 |
| ·父亲对家校沟通成效的评价 | 第39-40页 |
| ·父亲参与家校沟通的现状 | 第40-46页 |
| ·家校沟通的内容 | 第40-42页 |
| ·家校沟通的方式 | 第42页 |
| ·家校沟通的频率 | 第42-44页 |
| ·家校沟通的参与对象 | 第44-45页 |
| ·父亲参与家校沟通的时机 | 第45页 |
| ·学生对家校沟通后的反馈 | 第45-46页 |
| ·影响父亲参与家校沟通的因素 | 第46-47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7-63页 |
| ·结论 | 第47-50页 |
| ·父亲对家校沟通的认同度高,但实际参与情况低 | 第47-48页 |
| ·父亲在家校沟通中重智育,缺乏全面性 | 第48页 |
| ·家校沟通中单向灌输多,父亲缺乏话语权 | 第48-49页 |
| ·家校活动的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 第49页 |
| ·家校沟通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 | 第49-50页 |
| ·原因分析 | 第50-55页 |
| ·父亲 | 第50-52页 |
| ·家庭 | 第52-54页 |
| ·学校 | 第54-55页 |
| ·社会 | 第55页 |
| ·建议 | 第55-63页 |
| ·给父亲的建议 | 第55-58页 |
| ·给家庭的建议 | 第58-59页 |
| ·给学校的建议 | 第59-61页 |
| ·给社会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附录A:调查问卷(父亲篇) | 第65-70页 |
| 附录B:调查问卷(教师篇) | 第70-72页 |
| 附录C:调查问卷(学生篇) | 第72-74页 |
| 附录D:访谈题目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