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序言 | 第10-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 第13-15页 |
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3-14页 |
2. 群体动力理论 | 第14页 |
3.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4-15页 |
4. 动机理论 | 第15页 |
(四)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五) 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文献法 | 第16页 |
2. 行动研究法 | 第16-17页 |
一、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理论 | 第17-22页 |
(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 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 第17页 |
2.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 第17-18页 |
(二)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 第18-21页 |
1. 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分工合作意识 | 第19页 |
2. 教师合理及时的安排与引导 | 第19-20页 |
3. 制定目标,明确任务 | 第20页 |
4. 积极评价 | 第20-21页 |
(三) 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 第21-22页 |
1. 有利于分层教学,实现课堂高效 | 第21页 |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 第21页 |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 第21页 |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发散性思维 | 第21-22页 |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与形成原因分析 | 第22-25页 |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经验 | 第22页 |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问题 | 第22-24页 |
1. 有些小组合作缺乏成效 | 第22-23页 |
2. 有些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 第23页 |
3. 有些小组合作时机不恰当 | 第23-24页 |
4. 有些小组交流随心所欲,放任自流 | 第24页 |
(三)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4-25页 |
1.小组划分存在随意性 | 第24页 |
2. 小组内合作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 第24-25页 |
3. 教师设问不够合理 | 第25页 |
4.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 第25页 |
三、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原则与方法 | 第25-31页 |
(一) 合理分组 | 第25-29页 |
1. 分组原则 | 第25-26页 |
2. 分组方法 | 第26-29页 |
(二) 明确分工 | 第29-30页 |
1. 分工原则 | 第29页 |
2. 分工方法 | 第29-30页 |
(三) 科学设问 | 第30页 |
1. 设问原则 | 第30页 |
2. 设问方法 | 第30页 |
(四) 合理评价 | 第30-31页 |
1. 评价原则 | 第30页 |
2. 评价方法 | 第30-31页 |
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环节与过程 | 第31-35页 |
(一) 确定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教师做好指引者和指导者 | 第31-32页 |
(二) 组内成员自学、讨论,教师做好参与者和组织者 | 第32-34页 |
(三) 组际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做好促进者和总结者 | 第34页 |
(四) 组内、组间进行评价,教师做好鼓励者和点评者 | 第34-35页 |
五、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探索的反思 | 第35-39页 |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的主要成效 | 第35-37页 |
1. 符合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第36页 |
2.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成绩,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 第36页 |
3. 体现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 第36-37页 |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仍存在的缺陷 | 第37-38页 |
1. 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 第37页 |
2. 小组合作缺乏训练,小组长的培养工作比较薄弱 | 第37页 |
3. 小组活动耗时长,活动时间难以控制 | 第37-38页 |
4, 一些客观因素对小组合作学习形成制约 | 第38页 |
(三) 继续努力探索使小组合作学习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的策略和方法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
附录:教学案例 | 第42-54页 |
(一) 新授课教学案例 | 第42-50页 |
(二) 复习课教学案例 | 第50-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