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双重效应与治理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7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选题背景第9-10页
     ·选题意义第10页
   ·文献综述第10-14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10-12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4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第14页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第14-15页
     ·研究内容第14-15页
     ·研究目标第15页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第15-17页
     ·研究方法第15页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第15-17页
第二章 影子银行的相关概念与作用机理第17-26页
   ·影子银行的相关概念第17-20页
     ·影子银行的内涵与外延第17页
     ·影子银行体系的一般特征第17-20页
   ·影子银行体系的作用机理第20-26页
     ·证券化相关原理第20-22页
     ·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第22-23页
     ·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作用机理第23-26页
第三章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及监管现状第26-42页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的原因第26-28页
     ·金融管制和行政干预日渐强化第26-27页
     ·利率市场化的不完全第27页
     ·社会融资缺口巨大第27-28页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第28-35页
     ·主要理财业务第28-32页
     ·小额贷款公司第32页
     ·资产证券化第32-33页
     ·第三方理财机构第33-34页
     ·互联网金融第34-35页
     ·民间借贷第35页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第35-37页
     ·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第35-36页
     ·较少涉及证券化,杠杆率低第36页
     ·独立性差第36-37页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现状与问题第37-42页
     ·中国的金融监管制度第37-40页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存在的问题第40-42页
第四章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双重效应第42-50页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正面效应第42-45页
     ·促进经济发展第42-43页
     ·完善金融体系建设第43-44页
     ·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第44-45页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负面效应第45-50页
     ·削弱货币政策效果第45-47页
     ·威胁传统商业银行第47-48页
     ·加剧流动性风险第48页
     ·信贷过度膨胀第48-50页
第五章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双重效应的实证分析第50-60页
   ·实证模型的阐述第50页
   ·实证模型的变量选择和处理第50-53页
   ·实证模型的检验与结果分析第53-59页
     ·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第54-55页
     ·格兰杰因果检验第55-56页
     ·脉冲响应函数第56-57页
     ·方差分解分析第57-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治理第60-70页
   ·形成影子银行体系治理理念第60-61页
     ·差别化治理第60页
     ·统一治理第60-61页
     ·原则性治理第61页
   ·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第61-63页
     ·推进“一行三会”协调监管第61-62页
     ·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管理权责第62-63页
     ·设立综合性金融监管委员会第63页
   ·加强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防控第63-65页
     ·构建风险扩张隔离机制第63-64页
     ·建立统计监测体系第64-65页
   ·推进基础配套机制建设第65-67页
     ·健全信用评级机制一第65-66页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第66页
     ·建立问责机制第66-67页
   ·健全影子银行体系相关立法第67-68页
     ·扩大法律监管范围第67-68页
     ·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第68页
   ·以金融体制改革引导影子银行体系健康发展第68-70页
结论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致谢第75-7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股票市场非均衡发展的制度成因及其治理思路
下一篇:非利息收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