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内容、基本结构及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基本结构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股票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12页 |
·制度与股票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股票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非均衡 | 第13页 |
·股票市场中重融资与轻回报之间的非均衡 | 第13-14页 |
·股票市场中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非均衡 | 第14页 |
·其他关于股票市场非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 | 第14-15页 |
·文献研究启示 | 第15-16页 |
第三章 中国股票市场非均衡发展概述 | 第16-20页 |
·政府介入的非均衡 | 第16页 |
·股市功能发挥的非均衡 | 第16-17页 |
·制度创新收益与成本的非均衡 | 第17-18页 |
·股市参与者利益分配的非均衡 | 第18-20页 |
第四章 中国股票市场非均衡发展的制度成因 | 第20-46页 |
·国家赶超发展意志及赶超发展战略 | 第20-24页 |
·国家赶超发展意志、战略的由来 | 第20-22页 |
·国家赶超发展意志、战略在中国股票市场的演化 | 第22-24页 |
·国家赶超发展战略下中国股票市场的目标定位问题 | 第24-27页 |
·中国股票市场被定位成单一的“融资工具” | 第24-25页 |
·中国股票市场上国家目标与民间目标的本质冲突 | 第25-27页 |
·国家目标利益最大化过程中政府“掠夺之手”的形成分析 | 第27-37页 |
·“掠夺之手”模型概述 | 第27-28页 |
·“掠夺之手”形成前提:政府权力的过度使用 | 第28-35页 |
·“掠夺之手”形成条件:缺乏对政府权力的有效约束 | 第35-37页 |
·利益集团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寻租之手”的形成分析 | 第37-43页 |
·“寻租之手”主体:以融资为共同目标的利益集团 | 第37-41页 |
·“寻租之手”形成:利益集团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 第41-43页 |
·掠夺性色彩浓重的制度结构产生:自然政府“掠夺之手”与利益集团“寻租之手”的联合 | 第43-46页 |
第五章 中国股票市场非均衡发展之治理思路 | 第46-55页 |
·切实转变观念,重新确立合理的目标 | 第46-48页 |
·转变赶超发展意识,努力形成技术创新的偏好 | 第46-47页 |
·制度创新原则:重视整个社会的长期利益 | 第47页 |
·实现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均衡 | 第47-48页 |
·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强化政府和企业的责任 | 第48-51页 |
·约束机制 | 第48-50页 |
·激励机制 | 第50-51页 |
·建立互惠共享机制,实现国富与民富的有机统一 | 第51-55页 |
·制度保护 | 第52-53页 |
·政策支持 | 第53页 |
·股权文化 | 第53页 |
·知识教育 | 第53-54页 |
·科技运用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6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