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一、 国外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 国内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一、 研究难点 | 第17页 |
二、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第一节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一、 市管县体制 | 第18页 |
二、 省直管县体制 | 第18页 |
三、 强县扩权与扩权强县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一、 政府层级理论 | 第19页 |
二、 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理论 | 第19-20页 |
三、 增长级理论 | 第20-21页 |
四、 政府职能配置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动因及意义 | 第22-32页 |
第一节 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的历史沿革 | 第22-27页 |
一、 对市管县体制的认识和评价 | 第22-25页 |
二、 省直管县体制的改革历程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推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动因分析 | 第27-29页 |
一、 推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外在动因 | 第27-28页 |
二、 推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因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意义 | 第29-32页 |
一、 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 第29-30页 |
二、 增强县级实力,壮大县域经济 | 第30页 |
三、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 第30-31页 |
四、 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共同繁荣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国内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借鉴 | 第32-44页 |
第一节 东部浙江省的改革实践 | 第32-35页 |
一、 浙江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模式 | 第32-34页 |
二、 浙江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 第34-35页 |
三、 浙江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页 |
第二节 中部的河南省改革实践 | 第35-39页 |
一、 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模式 | 第35-37页 |
二、 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 第37-38页 |
三、 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第三节 西部的贵州省改革实践 | 第39-41页 |
一、 贵州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模式 | 第39-40页 |
二、 贵州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 第40-41页 |
三、 贵州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41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41-44页 |
一、 改革基础 | 第41-42页 |
二、 改革基本经验 | 第42页 |
三、 改革中存在的共同问题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国内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对广西的启示 | 第44-55页 |
第一节 广西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实施情况 | 第44-45页 |
一、 广西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历程 | 第44-45页 |
二、 广西壮族自治区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取得的成效 | 第45页 |
第二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直管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45-49页 |
一、 落后经济发展水平阻碍改革进程 | 第45-46页 |
二、 垂直管理部门定位模糊 | 第46页 |
三、 自治区政府不能实施有效监督约束 | 第46-47页 |
四、 地级市的发展受困 | 第47-48页 |
五、 县级政府面临新挑战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直管县体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9-50页 |
一、 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尚未启动 | 第49页 |
二、 省直管县体制的配套措施不到位 | 第49页 |
三、 自治区政府的管理幅度过大 | 第49-50页 |
四、 市县利益冲突 | 第50页 |
第四节 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对策 | 第50-55页 |
一、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改革提供经济基础 | 第50-51页 |
二、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条块关系 | 第51-52页 |
三、 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有效监督权力运行 | 第52-53页 |
四、 建立地级市利益补偿机制,缓解市县矛盾 | 第53页 |
五、 加强机构人员服务水平,提高县级政府管理能力 | 第53-54页 |
六、 深化大部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权责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