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0-11页 |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概念的界定 | 第10页 |
·“学习机制”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9页 |
·校企合作创新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校企合作创新的模式 | 第14-15页 |
·校企合作创新的动机 | 第15页 |
·校企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 | 第15页 |
·校企合作创新的动力模型 | 第15-16页 |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研究评述 | 第16页 |
·创新网络的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创新网络的界定 | 第16-17页 |
·创新网络的结构模型 | 第17页 |
·创新网络的特征 | 第17-18页 |
·创新网络的形成机理 | 第18页 |
·创新网络研究评述 | 第18页 |
·组织学习的研究综述 | 第18-29页 |
·组织学习的概念 | 第18-20页 |
·组织学习的方式 | 第20-21页 |
·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 | 第21-26页 |
·组织学习能力的测量 | 第26-27页 |
·组织学习的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组织学习理论研究评述 | 第28-29页 |
3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学习机制的理论分析与框架模型设计 | 第29-42页 |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学习机制的内涵界定 | 第29-30页 |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学习机制的设计 | 第30-31页 |
·核心创新网络学习机制的设计 | 第30页 |
·辅助创新网络学习机制的设计 | 第30-31页 |
·外部环境网络学习机制的设计 | 第31页 |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学习机制的要素分析 | 第31-41页 |
·从网络节点角度分析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学习机制的要素 | 第31-34页 |
·从过程论的角度分析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学习机制的要素 | 第34-38页 |
·从学习结构角度分析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学习机制的要素 | 第38-41页 |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学习机制研究的框架模型设计 | 第41-42页 |
4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学习机制的实证模型与研究方法设计 | 第42-55页 |
·研究模型与假设命题设计 | 第42-49页 |
·概念模型设计 | 第42-43页 |
·假设命题设计 | 第43-48页 |
·实证模型 | 第48-49页 |
·测量变量的设计 | 第49-53页 |
·因变量 | 第49页 |
·自变量 | 第49-53页 |
·研究方法设计 | 第53-55页 |
·问卷设计 | 第53页 |
·数据收集 | 第53-54页 |
·统计数据的分析方法 | 第54页 |
·统计数据的分析工具 | 第54-55页 |
5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学习机制的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55-74页 |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 第55-64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5-56页 |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56-62页 |
·共线性分析 | 第62-63页 |
·相关分析 | 第63-64页 |
·调查问卷的回归分析与结果 | 第64-71页 |
·按变量分类回归分析与结果 | 第64-68页 |
·逐步回归分析与结果 | 第68-71页 |
·实证研究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 第71-74页 |
·网络成员的个体性因素与组织间学习效果回归结果讨论 | 第71-72页 |
·网络成员的容斥性因素与组织间学习效果回归结果讨论 | 第72页 |
·网络知识的属性因素与组织间学习效果回归结果讨论 | 第72-73页 |
·网络组织的结构性因素与组织间学习效果回归结果讨论 | 第73-74页 |
6 提高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学习效果的对策 | 第74-77页 |
·针对网络成员个体性因素提出的对策 | 第74-75页 |
·针对网络成员容斥性因素提出的对策 | 第75-7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第77-78页 |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创新点 | 第78页 |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ABSTRACT | 第89-91页 |
附录 1 调查问卷 | 第91-96页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