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文献评述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21-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基本框架 | 第22-23页 |
·本文的贡献与不足 | 第23-25页 |
2. 信贷风险顺周期性与逆周期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25-36页 |
·信贷风险顺周期性的概念与表现 | 第25-28页 |
·顺周期性的概念 | 第25页 |
·信贷市场顺周期性的表现 | 第25-26页 |
·顺周期性下信贷风险的种类 | 第26-28页 |
·信贷风险顺周期性的相关理论 | 第28-30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8-29页 |
·“羊群效应”假说 | 第29页 |
·“灾难短视”假说 | 第29-30页 |
·“记忆惯性”假说 | 第30页 |
·“代理冲突” | 第30页 |
·信贷风险顺周期性的制度性因素 | 第30-33页 |
·资本金制度 | 第30-31页 |
·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 | 第31-32页 |
·资本金制度与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的复合影响 | 第32-33页 |
·信贷风险逆周期管理的概念与作用机制 | 第33-35页 |
·信贷风险逆周期管理的概念 | 第33页 |
·信贷风险逆周期管理的作用机制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逆周期管理视角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现状与联动效应 | 第36-44页 |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 | 第36-41页 |
·信贷增长过快风险 | 第36-37页 |
·信贷结构错配风险 | 第37-39页 |
·信贷周期性波动风险 | 第39-41页 |
·顺周期性下信贷风险的联动效应 | 第41-43页 |
·信用风险与担保风险的放大效应 | 第41-42页 |
·政策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叠加效应 | 第42页 |
·市场风险与抵押风险削弱风险缓释的效应 | 第42页 |
·利率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关联效应 | 第42-43页 |
·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效应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逆周期机制对信贷风险控制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44-57页 |
·资本机制逆周期控制效应的理论分析与假设设定 | 第44-45页 |
·平滑信贷增长的效应 | 第44页 |
·减少信贷风险累积的效应 | 第44-45页 |
·削弱风险偏好的效应 | 第45页 |
·贷款损失准备金机制逆周期控制效应的理论分析与假设设定 | 第45-47页 |
·抑制信贷过度增长和资本保全的效应 | 第45-46页 |
·动态的风险抵补效应 | 第46页 |
·跨周期的“以丰补歉”效应 | 第46-47页 |
·研究设计 | 第47-50页 |
·数据来源 | 第47页 |
·变量选取 | 第47-49页 |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与平稳性检验 | 第49-50页 |
·研究方法 | 第50页 |
·模型构建与假设检验 | 第50-53页 |
·资本机制对信贷风险的逆周期控制效应研究 | 第51-52页 |
·贷款损失准备金机制对信贷风险逆周期控制效应的研究 | 第52-53页 |
·稳健性检验与综合检验 | 第53-56页 |
·贷款增长率模型检验 | 第53-55页 |
·不良贷款率模型检验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逆周期管理机制在我国的实施 | 第57-66页 |
·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实施 | 第57-62页 |
·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建立的进程与现状 | 第57-58页 |
·基于HP滤波法的商业银行逆周期资本计提的实证分析 | 第58-62页 |
·建立逆周期资本机制的影响分析 | 第62页 |
·动态拨备制度在我国的实施 | 第62-65页 |
·动态拨备制度在我国实施的现状 | 第62-63页 |
·动态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分析 | 第63-64页 |
·动态拨备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6-71页 |
·结论 | 第66页 |
·政策建议 | 第66-71页 |
·增强自身的信贷风险管理意识 | 第66-67页 |
·建立中长期的信贷经营目标,平稳合理地进行信贷供给 | 第67页 |
·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 | 第67-69页 |
·逆周期的资本机制与动态贷款损失准备金机制的建设 | 第69-70页 |
·提高自身产品的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异质性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