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引言 | 第10页 |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0-16页 |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10-11页 |
·负极材料 | 第11页 |
·电解液 | 第11-12页 |
·隔膜 | 第12页 |
·正极材料 | 第12-16页 |
·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 | 第16-24页 |
·前言 | 第16页 |
·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的微观结构 | 第16-18页 |
·该类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该类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的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该类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的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 第23-24页 |
·溶液燃烧法与溶胶凝胶法合成该类正极材料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溶液燃烧法 | 第24-25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25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试剂、仪器、测试及表征方法简介 | 第27-31页 |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本文使用的主要化学试剂列表 | 第27-28页 |
·本文使用的主要实验仪器列表 | 第28页 |
·扣式电池的制备 | 第28-29页 |
·电极片的制备 | 第28页 |
·锂离子电池的组装 | 第28-29页 |
·测试及表征方法介绍 | 第29-31页 |
·XRD(X射线衍射) | 第29-30页 |
·SEM(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0页 |
·BET(氮吸附比表面积) | 第30页 |
·充放电测试 | 第30-31页 |
第3章 溶液燃烧法合成Li_(1.25)(Fe_(0.3)Mn_(0.7))_(0.75)O_2 正极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 第31-39页 |
·前言 | 第31页 |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溶液燃烧法制备Li_(1.25)(Fe_(0.3)Mn_(0.7))_(0.75)O_2 | 第31-32页 |
·物理表征 | 第32页 |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2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32-37页 |
·XRD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SEM图像分析 | 第33-34页 |
·比表面积分析 | 第34页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4-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溶液燃烧法合成Li_(1.25)(Fe_(0.3)Mn_(0.5)Ni_(0.2))_(0.75)O_2 正极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 第39-47页 |
·前言 | 第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溶液燃烧法制备Li_(1.25)(Fe_(0.3)Mn_(0.5)Ni_(0.2))_(0.75)O_2 | 第39页 |
·物理表征 | 第39页 |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9-40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40-45页 |
·XRD分析 | 第40-41页 |
·SEM分析 | 第41-42页 |
·比表面积分析 | 第42页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2-45页 |
·Ni元素引入前后材料性能的对比 | 第45-47页 |
第5章 溶胶凝胶法与溶液燃烧法合成Li_(1.25)(Fe_(0.3)Mn_(0.5)Ni_(0.2))_(0.75)O_2与Li_(1.25 )(Fe_(0.3)Mn_(0.5)Ni_(0.2))_(0.75)O_2的对比研究 | 第47-58页 |
·引言 | 第47页 |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溶胶凝胶法制备Li_(1.25)(Fe_(0.3)Mn_(0.7))_(0.75)O_2与Li_(1.25 )(Fe_(0.3)Mn_(0.7))_(0.75)O_2 | 第47页 |
·物理表征 | 第47-48页 |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48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48-56页 |
·XRD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SEM图像分析 | 第49-50页 |
·BET数据分析 | 第50-51页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6章 总结 | 第58-60页 |
·本文结论 | 第58页 |
·展望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