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特殊机场运行环境 | 第10-14页 |
·特殊机场定义 | 第10页 |
·我国特殊机场分布 | 第10-11页 |
·特殊机场的特点及对飞行的影响 | 第11-12页 |
·我国特殊机场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RNP AR 理论基础及发展前景 | 第14-17页 |
·RNP AR 基本概念 | 第14页 |
·RNP AR 与 RNP APCH 区别 | 第14-16页 |
·RNP AR 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16页 |
·RNP AR 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7-19页 |
·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 第19-20页 |
·本文结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RNP AR 程序设计原则 | 第22-43页 |
·RNP 选择 | 第22-23页 |
·航路点分类及最短稳定距离的确定 | 第23-25页 |
·指示空速与真空速的关系 | 第25-26页 |
·顺风分量的选择 | 第26-27页 |
·RNP AR 保护区设计规范 | 第27-34页 |
·航段及航段衔接类型 | 第27-29页 |
·转弯保护区绘制方法 | 第29-34页 |
·RNP AR 程序设计规范 | 第34-37页 |
·起始进近设计规范 | 第34-35页 |
·中间进近设计规范 | 第35页 |
·最后进近设计规范 | 第35-36页 |
·复飞航段设计规范 | 第36页 |
·离场航段设计规范 | 第36-37页 |
·垂直引导基于垂直误差分布 VEB 设计规范 | 第37-43页 |
·垂直航径角确定 | 第37-39页 |
·APV-OAS 面建立 | 第39-40页 |
·根据主要障碍物确定 OCH | 第40-43页 |
第三章 XX 机场概况及 RNP AR 设计规范选择 | 第43-50页 |
·XX 机场概况介绍 | 第43-47页 |
·XX 机场地理条件及气候特征分析 | 第43-44页 |
·XX 机场地面保障条件 | 第44-45页 |
·XX 机场导航及灯光设备 | 第45-47页 |
·XX 机场 RNP AR 进近标准选择 | 第47-48页 |
·XX 机场扇区安全高度 MSA 确定 | 第48页 |
·XX 机场 RNP AR 程序设计依据 | 第48-50页 |
第四章 XX 机场 RNP AR 程序设计研究 | 第50-86页 |
·Y 跑道程序设计 | 第50-67页 |
·Y 跑道 RNP AR 进场进近程序设计 | 第50-53页 |
·Y 跑道 RNP AR 最后进近程序设计 | 第53-61页 |
·Y 跑道 RNP AR 离场程序设计 | 第61-65页 |
·Y 跑道一发失效 EOSID 设计 | 第65-67页 |
·Z 跑道程序设计 | 第67-86页 |
·Z 跑道 RNP AR 进场进近程序设计(考虑接盲降) | 第67-70页 |
·Z 跑道 RNP AR 进近近程序设计(不考虑接盲降) | 第70-73页 |
·Z 跑道 RNP AR 最后进近程序设计(考虑接盲降) | 第73-76页 |
·Z 跑道 RNP AR 最后进近程序设计(不考虑接盲降) | 第76-79页 |
·Z 跑道 RNP AR 离场程序设计 | 第79-83页 |
·Z 跑道一发失效 EOSID 设计 | 第83-86页 |
第五章 RNP AR 程序设计参数自动化计算 | 第86-98页 |
·RNP AR 程序中间最后进近参数计算方法 | 第86-87页 |
·基于 Visual C# 的计算软件设计 | 第87-98页 |
·Visual Studio.NET 平台简介 | 第87页 |
·C#语言介绍 | 第87-88页 |
·C#程序设计思路 | 第88页 |
·RNP AR 中间最后进近程序设计及演示 | 第88-98页 |
第六章 RNP AR 程序保护区的自动化绘制 | 第98-111页 |
·AutoLISP 语言介绍 | 第98-100页 |
·AutoLISP 语言分析 | 第98页 |
·AutoLISP 语言数学运算 | 第98-99页 |
·AutoLISP 语言运行环境 | 第99页 |
·AutoLISP 语言程序结构 | 第99页 |
·AutoLISP 程序执行过程 | 第99-100页 |
·AutoLISP 语言的绘图设计思路 | 第100页 |
·AutoLISP 语言应用实例 | 第100-111页 |
·RF-TF 航段衔接保护区绘制方法 | 第100-105页 |
·进场进近程序保护区绘制方法 | 第105-111页 |
结论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