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前言 | 第15-36页 |
一、研究动机 | 第15-16页 |
二、研究目的、方法及范围 | 第16-19页 |
三、前人研究 | 第19-22页 |
四、研究现状的不足之处 | 第22-24页 |
五、拟创新点 | 第24-25页 |
六、理论根据 | 第25-36页 |
第一章 “人”之存有 | 第36-71页 |
第一节 人类自视 | 第36-44页 |
一、人类自我看待 | 第37-41页 |
二、人的特征—道德感 | 第41-44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之“人观” | 第44-51页 |
一、夏商至周初时期——崇惧鬼神轻人治 | 第46-47页 |
二、诗书时期——人为万物最灵贵 | 第47-50页 |
三、春秋时期——人的价值在生前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儒家人性论分说 | 第51-71页 |
一、我国学人人性说派别 | 第53-56页 |
二、儒家人性论探源 | 第56-71页 |
第二章 人之为人的追问 | 第71-105页 |
第一节 “人文”之兴起 | 第72-82页 |
一、人文释义 | 第73-80页 |
二、人文概念 | 第80-82页 |
第二节 中西人文背景析异 | 第82-98页 |
一、西方人文思想源流 | 第83-90页 |
二、中国人文思想流变 | 第90-98页 |
第三节 “人本”之需求 | 第98-105页 |
一、“人本”意义探寻 | 第99-100页 |
二、古代中国人本主义 | 第100页 |
三、几个与“人本”容易混淆的概念 | 第100-105页 |
第三章 “人道”之所在 | 第105-142页 |
第一节 “人道”之定义 | 第106-117页 |
一、中国传统的“人道” | 第106-110页 |
二、儒家传统的“人道”体现 | 第110-114页 |
三、儒家传统“人道”的离心现象 | 第114-117页 |
第二节 儒家思想中“人道”的分层 | 第117-121页 |
一、生理的基本欲求——自然境界 | 第117-118页 |
二、入世的行为事业——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 | 第118-120页 |
三、性灵的至善圆满——天地境界 | 第120-121页 |
第三节 “人道”的基点——“仁” | 第121-133页 |
一、“仁”字本义考察 | 第123-127页 |
二、“仁”的提出 | 第127-130页 |
三、“仁”的发皇 | 第130-133页 |
第四节 “人道”的分疏形构 | 第133-140页 |
一、血缘心性 | 第134-136页 |
二、心理原则 | 第136-137页 |
三、人道主义 | 第137-139页 |
四、个体人格 | 第139-140页 |
本章结语 | 第140-142页 |
第四章 “孝道”的渊源和流变 | 第142-180页 |
第一节 “孝”之字义源考 | 第143-147页 |
第二节 “孝”之行为察考 | 第147-160页 |
一、生物的观点 | 第148-150页 |
二、文化人类学的观点 | 第150-153页 |
三、存在的观点 | 第153-156页 |
四、血缘天性的观点 | 第156-160页 |
第三节 传统“孝”观念之演变 | 第160-172页 |
一、唐虞时代的孝 | 第161-163页 |
二、夏商时代的孝 | 第163-165页 |
三、西周时代的孝道 | 第165-170页 |
四、春秋时代的孝道 | 第170-172页 |
第四节 历朝孝道现象 | 第172-178页 |
一、两汉魏晋—禁令之下有走私 | 第173-175页 |
二、李唐赵宋—拘泥名教忽大理 | 第175-177页 |
三、明清二季—严法酷型矫过枉 | 第177-178页 |
本章结论 | 第178-180页 |
第五章 孔子对“孝道”的承启 | 第180-219页 |
第一节 孔子学说探究 | 第180-196页 |
一、孔子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80-184页 |
二、代表孔子“仁学”的论语 | 第184-188页 |
三、孔子学说的系统——“仁”、“义”、“礼” | 第188-196页 |
第二节 孔子对孝道的重塑 | 第196-208页 |
一、孔子对孝道的创启 | 第196-200页 |
二、为孔子辩诬——“仁孝”失传 | 第200-208页 |
第三节 《论语》孝道的缺角 | 第208-216页 |
一、孝道与“自我实现” | 第208-209页 |
二、“孝乃天经地义”之疑情 | 第209-211页 |
三、检视《论语》孝道篇章 | 第211-216页 |
本章结论 | 第216-219页 |
第六章 孝道分辙对后世的影响 | 第219-252页 |
第一节 孝道的分辙 | 第219-240页 |
一、孔门承传与孔子思想本质之异同 | 第220-228页 |
二、孝道的双统发展——孝道派与孝治派 | 第228-240页 |
第二节 孝道的歧化演变 | 第240-242页 |
一、孝道派与孝治派的异同 | 第240-241页 |
二、孝道派与孝治派的发展 | 第241-242页 |
第三节 孝治派造成的影响 | 第242-252页 |
一、政治层面 | 第243-245页 |
二、人心民性层面 | 第245-252页 |
第七章 “孝道”与“自我” | 第252-287页 |
第一节 孝道综论 | 第253-265页 |
一、传统孝道 | 第253-257页 |
二、仁孝分离的异化孝道 | 第257-265页 |
第二节 自我 | 第265-276页 |
一、“自我”之探讨 | 第266-272页 |
二、孝道与“自我” | 第272-276页 |
第三节 成为一个人 | 第276-287页 |
一、儒家的生命哲学 | 第276-280页 |
二、“仁”、“礼”、“孝”在生命方法中的作用 | 第280-287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287-303页 |
第一节 孝道的再认知 | 第287-291页 |
一、“孝”不是天经地义的普世原理 | 第287-288页 |
二、“孝”在我国各时期面貌不同 | 第288-290页 |
三、“孝”道至今的认知,多受政治作用所制约影响 | 第290-291页 |
第二节 父慈子孝的相对性 | 第291-293页 |
第三节 人道的自觉—生命实践的精粗 | 第293-299页 |
一、俗化取向 | 第293-295页 |
二、真诚取向 | 第295-297页 |
三、俗化取向与真诚取向在“人道”与“孝道”上的体现 | 第297-299页 |
总结论 | 第299-303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15页 |
致谢 | 第315-31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