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言 | 第10-25页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0-13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2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三) 关键词厘定 | 第21-24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4-2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一章 “威斯康星理念”的思想内涵 | 第25-56页 |
一、巴斯科姆的教育思想 | 第25-33页 |
(一) 州大学必须加强社会的“精神进步的资源” | 第26-29页 |
(二) 州大学要对州提供帮助 | 第29-31页 |
(三) 建立以州大学为核心的公共教育体系 | 第31-33页 |
二、钱伯林的教育思想 | 第33-40页 |
(一) 州大学是州共同体的福祉 | 第33-35页 |
(二) 大学要提供一种普遍的影响 | 第35-37页 |
(三) 大学教育要适应人民的需求 | 第37-40页 |
三、范海斯的教育思想 | 第40-54页 |
(一) 州的大学必须要服务于州 | 第41-46页 |
(二) 大学要加强创造性工作 | 第46-51页 |
(三) 大学要把知识带给人民 | 第5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二章 “威斯康星理念”的实践模式 | 第56-89页 |
一、大学推广教育部的社会服务活动 | 第56-67页 |
(一) 大学推广教育部的创立 | 第57-59页 |
(二) 大学推广教育部的运行 | 第59-67页 |
二、大学农业院系的社会服务活动 | 第67-76页 |
(一) 乳业科学研究 | 第68-72页 |
(二) 农业推广教育 | 第72-76页 |
三、大学的专家资政活动 | 第76-87页 |
(一) 帮助制定和完善州的立法 | 第77-84页 |
(二) 参与州的行政管理工作 | 第84-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三章 “威斯康星理念”的成因分析 | 第89-133页 |
一、社会变革的必然诉求 | 第89-98页 |
(一) 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变 | 第89-93页 |
(二) 教育诉求的直接表达 | 第93-95页 |
(三) 《莫雷尔法案》颁布的深意 | 第95-98页 |
二、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变革 | 第98-111页 |
(一) 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得到重视 | 第99-102页 |
(二) 教育民主初现端倪 | 第102-104页 |
(三) 大学公共服务指向渐趋明朗 | 第104-111页 |
三、威斯康星州独特的环境因素 | 第111-131页 |
(一) 州政治改革对大学的依赖 | 第111-115页 |
(二) 州农业转型对大学的需求 | 第115-119页 |
(三) 州独特人文底蕴的土壤 | 第119-123页 |
(四) 州大学求真务实的校园文化 | 第123-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四章 “威斯康星理念”的影响 | 第133-154页 |
一、“威斯康星理念”获得的积极肯定 | 第133-138页 |
(一) 来自州内的赞美 | 第133-135页 |
(二) 来自州外的赞美 | 第135-138页 |
二、“威斯康星理念”遭到的质疑批评 | 第138-143页 |
(一) 对大学超越服务权限的质疑 | 第138-141页 |
(二) 对大学行政管理不当的批评 | 第141-143页 |
三、“威斯康星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 第143-146页 |
(一) “威斯康星理念”对思想观念的更新作用 | 第144-145页 |
(二) “威斯康星理念”对其他大学的典范作用 | 第145-146页 |
(三) “威斯康星理念”对大学服务职能的定位作用 | 第146页 |
四、“威斯康星理念”对我国大学的启示 | 第146-152页 |
(一) 大学要施行有特色的服务 | 第147-148页 |
(二) 大学要引领和提升社会文化 | 第148页 |
(三) 大学服务社会要与时俱进 | 第148-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152-154页 |
结语 | 第154-160页 |
一、“威斯康星理念”标志着美国式新大学的出现 | 第154-155页 |
二、“威斯康星理念”标志着打破高等教育传统的封闭体制 | 第155-156页 |
三、“威斯康星理念”标志着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确立 | 第156-158页 |
四、“威斯康星理念”代表着教育民主理想的实现 | 第158-16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0-165页 |
后记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