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插图目录 | 第9-13页 |
表格目录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4-23页 |
·长江下游地区田野考古与研究成果回顾 | 第14-17页 |
·有关史前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思考 | 第17-23页 |
·国外理论加本土材料的研究模式盛行 | 第17-18页 |
·重“社会”轻“经济”的现象普遍 | 第18-20页 |
·重“聚落个体”轻“聚落群体”的现象普遍 | 第20-23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 | 第23-26页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长江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 | 第26-30页 |
·地理环境 | 第26-28页 |
·东部平原区的地理环境 | 第26-27页 |
·中、西部低山丘陵与沿江平原区地理环境 | 第27-28页 |
·气候环境 | 第28-30页 |
第3章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早、中期的经济与社会 | 第30-65页 |
·新石器早、中期的主要考古发现 | 第30-43页 |
·新石器早、中期的基本概念 | 第30页 |
·新石器早、中期的主要考古发现 | 第30-43页 |
·新石器早期的有关发现 | 第30-32页 |
·新石器中期的有关发现 | 第32-43页 |
·新石器早、中期的经济与发展 | 第43-57页 |
·新石器早期的取食生业与水稻的驯化栽培 | 第43-49页 |
·广谱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 第43-45页 |
·水稻的驯化栽培逐渐产业化 | 第45-49页 |
·新石器中期的经济与发展 | 第49-57页 |
·广谱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 第49-51页 |
·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 第51-53页 |
·手工业及其特征 | 第53-57页 |
·新石器早、中期的社会与发展 | 第57-65页 |
·聚落群的聚集方式和特征 | 第57-59页 |
·聚落内部的结构和特征 | 第59-65页 |
·居住类型 | 第59-60页 |
·房址 | 第60-62页 |
·聚落壕沟 | 第62-63页 |
·墓葬 | 第63-65页 |
第4章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晚期前段的经济与社会 | 第65-132页 |
·新石器晚期前段经济的繁荣 | 第65-99页 |
·考古学文化的区系序列和与社会经济有关的考古发现 | 第65-74页 |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晚期前段考古学文化的区系序列 | 第65页 |
·与社会经济相关的考古发现 | 第65-74页 |
·距今7000~6000年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 第74-80页 |
·采集渔猎经济仍是社会取食生业经济的主要方式 | 第74-76页 |
·水稻栽培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存在着较明显的地域性差别 | 第76-79页 |
·手工业迅速平稳发展 | 第79-80页 |
·距今6000~5300年区域性经济的初步形成 | 第80-97页 |
·采集渔猎经济的且行且停 | 第81-82页 |
·水稻栽培力度加大,稻作农业与采集渔猎在生业系统中大致持平 | 第82-86页 |
·手工业系统新格局的形成 | 第86-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新石器晚期前段社会的初步分层与分化 | 第99-132页 |
·距今7000~6000年马家浜文化时期平等社会的高度发展 | 第99-113页 |
·本阶段聚落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典型遗址 | 第99-105页 |
·马家浜文化时期聚落聚集的特征性变化 | 第105-109页 |
·单个聚落形态的结构和特征 | 第109-113页 |
小结 | 第113页 |
·距今6000~5300年崧泽文化早、中期社会的初步分层与分化 | 第113-132页 |
·聚落群的考察及其基本特征 | 第113-116页 |
·单个聚落形态的结构和特征 | 第116-131页 |
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5章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晚期后段的经济与社会 | 第132-194页 |
·新石器晚期后段经济发展模式的嬗变 | 第132-145页 |
·区域聚落的分化、考古学文化面貌的趋同和自然环境的稳定趋凉 | 第132-134页 |
·区域性聚落的分化及考古学文化面貌的趋同 | 第132-134页 |
·自然环境的稳定趋凉 | 第134页 |
·生业系统中稻作农业主体地位的确立 | 第134-140页 |
·以玉器制作为代表的手工业系统的发达 | 第140-145页 |
·繁多的玉器种类和精湛的制玉工艺 | 第140-142页 |
·复杂全面的玉器功能和巨大的对外影响力 | 第142-145页 |
·新石器晚期后段社会的严重分层和分化 | 第145-194页 |
·聚落群聚方式的宏观考察 | 第145-165页 |
·嘉兴地区 | 第146-149页 |
·良渚地区 | 第149-154页 |
·苏南—沪西地区 | 第154-157页 |
·武进—江阴地区 | 第157-159页 |
·湖州地区 | 第159-160页 |
·长江下游地区同时期的其他地区聚落群聚特点概述 | 第160-163页 |
小结 | 第163-165页 |
·单个聚落形态分析 | 第165-194页 |
·复杂的三级聚落结构的介绍和分析 | 第165-173页 |
·层次分明的二级聚落结构的介绍和分析 | 第173-185页 |
·普通聚落结构的介绍和分析 | 第185-194页 |
第6章 文明化社会的崩溃及其后续发展 | 第194-203页 |
·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社会崩溃后的原始文化及聚落发展特征 | 第194-200页 |
·典型遗址及文化面貌的简要介绍 | 第194-198页 |
·广富林文化 | 第194-197页 |
·南荡类型的文化遗存 | 第197-198页 |
·张四墩文化晚期类型 | 第198页 |
·浦阳江流域的“后良渚文化” | 第198页 |
·聚落发展的基本特征 | 第198-200页 |
·文明化社会的崩溃原因机制 | 第200-203页 |
·外因说 | 第200-201页 |
·内因说 | 第201-203页 |
结语 | 第203-206页 |
附录 长江下游地区史前遗址登记表 | 第206-240页 |
参考文献 | 第240-2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251-252页 |
致谢 | 第2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