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朝阳地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形成条件及成因模式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1页 |
| ·地热资源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世界地热资源研究和开发历史与现状 | 第12-16页 |
| ·地热开发缓慢发展阶段 | 第12-13页 |
| ·地热地质研究和地热资源开发的加速发展阶段 | 第13-14页 |
| ·地热地质研究和地热资源开发的迅速发展阶段 | 第14-16页 |
| ·世界地热资源研究和开发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第18-21页 |
| ·研究成果 | 第18-20页 |
| ·创新点 | 第20-21页 |
| 2 地热田和对流型地热系统 | 第21-28页 |
| ·地热田 | 第21-22页 |
| ·地热田的概念 | 第21页 |
| ·地热田的类型 | 第21-22页 |
| ·地热田在全球的分布规律 | 第22页 |
| ·对流型地热系统 | 第22-26页 |
| ·地热系统概述 | 第22-25页 |
|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的概念模型 | 第25-26页 |
| ·关于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某些问题的讨论 | 第26-28页 |
| 3 研究区地热地质特征和对流型地热田典型实例 | 第28-45页 |
| ·研究区地热地质特征 | 第28-32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8-30页 |
| ·地温场特征 | 第30-32页 |
| ·对流型地热田的典型实例 | 第32-45页 |
| ·宁城县热水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 | 第32-39页 |
| ·敖汉热水汤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 | 第39-42页 |
| ·凌源热水汤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 | 第42-45页 |
| 4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的形成条件 | 第45-65页 |
|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形成的基本要素 | 第45-48页 |
| ·补给条件 | 第45-46页 |
| ·地下径流通道 | 第46页 |
| ·地下热水的赋存(热储)条件 | 第46-47页 |
| ·盖层条件 | 第47-48页 |
|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形成的构造控制 | 第48-59页 |
| ·良好的裂隙系统 | 第49页 |
| ·汇水、导水主干断裂的切割深度 | 第49-52页 |
| ·改变地下热水运动方向的隔水断层 | 第52-53页 |
| ·补给区与地热田高程差的构造控制 | 第53页 |
| ·现今构造应力场及其对地热田形成的控制 | 第53-59页 |
| ·岩石类型对地热田水质的影响 | 第59-62页 |
| ·岩石类型对水化学类型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岩石类型对Rn含量的影响 | 第60-62页 |
| ·浅部冷水对热水的影响 | 第62-65页 |
| ·浅部冷水混合作用对水温的影响 | 第62-63页 |
| ·浅部冷水混合作用对水质的影响 | 第63-65页 |
| 5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的成因模式 | 第65-70页 |
| ·已建立的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模式 | 第65-66页 |
| ·研究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成因模式 | 第66-70页 |
| 6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预测远景区研究 | 第70-73页 |
| ·地热田预测远景区圈定的理论和依据 | 第70-71页 |
|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预测远景区 | 第71-73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 作者简历 | 第82-8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4-85页 |
| 附件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