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引论 | 第13-24页 |
研究借鉴 | 第16-19页 |
时间跨度和空间选择 | 第19-21页 |
样本选择 | 第21-23页 |
基本构架 | 第23-24页 |
第一章 1980年代三份刊物的城市想像流向 | 第24-61页 |
第一节 形象上海:渐行渐浓的“上海味”——八十年代《上海文学》的上海想像 | 第26-38页 |
第二节 都市台北:热情的现代化荒城——八十年代《联合文学》的台北想像 | 第38-49页 |
第三节 空间香港:游走、索骥与“香港性”剖析——八十年代《香港文学》的香港想像 | 第49-61页 |
第二章 “都市乡土” | 第61-89页 |
第一节 流动的“乡土”——“乡土”概念的历史与现状 | 第62-75页 |
第二节 “都市乡土”辨 | 第75-89页 |
第三章 街巷与街区:穿越历史与现实的论述 | 第89-124页 |
第一节 后街人生 | 第91-95页 |
第二节 街与家的同质性 | 第95-100页 |
第三节 街巷的空间意涵 | 第100-106页 |
第四节 街巷沉浮史 | 第106-116页 |
第五节 空间差异与生命记忆 | 第116-124页 |
第四章 社区:记忆与失落 | 第124-160页 |
第一节 眷念弄堂氛围 | 第126-136页 |
第二节 漂流的眷村 | 第136-148页 |
第三节 从唐楼到屋村 | 第148-160页 |
结语 | 第160-168页 |
都市乡土的窘迫 | 第161-164页 |
我城与他城 | 第164-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75-176页 |
学位论文评阅答辩情况表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