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绪论 | 第13-25页 |
一、 选题意义与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二、 古代文献对金代汉制封爵的记述与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一)古代文献对金代汉制封爵的记述与研究 | 第14-16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四、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五、 创新点及难点 | 第23-25页 |
第一章 金代汉制封爵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 第25-55页 |
第一节 金代汉制封爵制度的确立 | 第25-31页 |
一、 太祖、太宗时期的爵位封授 | 第25-28页 |
二、 熙宗时期金代封爵制度的确立 | 第28-31页 |
第二节 金代汉制封爵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 第31-48页 |
一、 海陵时期封爵制度的改革 | 第31-38页 |
二、 世宗、章宗时期封爵制度的调整与变化 | 第38-48页 |
第三节 金代汉制封爵制度的衰亡 | 第48-55页 |
一、 宣宗“封建九公”与爵制渐滥 | 第48-51页 |
二、 哀宗时期封爵制度的崩溃 | 第51-55页 |
第二章 金代王爵的爵称与爵序 | 第55-81页 |
第一节 国号王爵 | 第55-70页 |
一、 金代封国之号 | 第55-61页 |
二、 金代国号王爵类型 | 第61-65页 |
三、 “一字王”、“一字国王”、“两字国王”的等级关系 | 第65-68页 |
四、 《金史》封王史料辨误与补遗 | 第68-70页 |
第二节 郡王封爵 | 第70-81页 |
一、 郡王封爵与《金史·百官志》郡王封号补遗 | 第71-75页 |
二、 封王郡号的位次等级 | 第75-81页 |
第三章 金代五等爵的爵称与爵序 | 第81-107页 |
第一节 国公爵位 | 第82-87页 |
一、 国公封爵的内容和特点 | 第82-84页 |
二、 国公封爵相关问题的辨误与补充 | 第84-87页 |
第二节 国公之外的五等爵封 | 第87-107页 |
一、 国公之外的五等爵称 | 第87-92页 |
二、 “承安二年,更县伯为郡伯”辨析 | 第92-93页 |
三、 五等爵前有无“开国”的不同含义 | 第93-107页 |
第四章 金代汉制爵位的封授 | 第107-137页 |
第一节 宗室爵位的封授 | 第107-116页 |
一、 因亲封爵 | 第107-112页 |
二、 宗室功封 | 第112-116页 |
第二节 异姓爵位的封授 | 第116-130页 |
一、 功封 | 第116-122页 |
二、 推恩封赠爵位 | 第122-127页 |
三、 投服归顺封爵 | 第127-130页 |
第三节 郡望与封爵 | 第130-137页 |
第五章 金代汉制封爵的管理 | 第137-169页 |
第一节 金代封爵的管理机构与册封礼仪 | 第137-139页 |
第二节 金代王府官署的设置及职掌 | 第139-146页 |
一、 金代王府官署的设置 | 第139-142页 |
二、 金代王府官署的职掌 | 第142-146页 |
第三节 金代爵位与官品 | 第146-151页 |
第四节 金代封爵与食邑、俸给 | 第151-156页 |
一、 食邑 | 第151-154页 |
二、 俸给 | 第154-156页 |
第五节 爵位与礼仪秩序 | 第156-161页 |
一、 印绶 | 第156-158页 |
二、 舆服 | 第158-159页 |
三、 朝参班序 | 第159-161页 |
第六节 金代爵位的升迁与降(削)封 | 第161-169页 |
一、 爵位的升迁 | 第161-163页 |
二、 爵位的降削 | 第163-169页 |
第六章 金代汉制封爵的特点、作用及影响 | 第169-187页 |
第一节 金代封爵的特点与作用 | 第169-180页 |
一、 金代封爵制度的特点 | 第169-174页 |
二、 金代封爵的作用 | 第174-180页 |
第二节 金代封爵的局限性及对后世影响 | 第180-187页 |
一、 金代封爵制度的局限性 | 第181-185页 |
二、 金代封爵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 第185-187页 |
结语 | 第187-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3页 |
附表 | 第203-2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209-211页 |
后记 | 第211-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