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绪论 | 第14-28页 |
一、 金代“行政路”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 第14-16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6-18页 |
三、 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8-24页 |
四、 研究思路与主要创新点 | 第24-28页 |
第一章 影响金初行政路制确立的背景因素 | 第28-48页 |
第一节 女真建国前后的国情变迁 | 第28-34页 |
一、 生女真的崛起与完颜阿骨打建国 | 第28-31页 |
二、 金初的疆域拓展与多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女真“本体”制度的积淀与转化 | 第34-38页 |
一、 女真军事部落大联盟区域性结构的历史积淀 | 第34-36页 |
二、 猛安谋克向地方行政组织的角色转化 | 第36-38页 |
第三节 辽、宋之制的历史投影 | 第38-46页 |
一、 辽代的道制与五京制度 | 第38-40页 |
二、 宋代的路制 | 第40-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二章 金代行政路建置沿革考论 | 第48-78页 |
第一节 金太祖、太宗时期行政路制的草创与发展 | 第48-58页 |
一、 金源地区:万户路 | 第49-54页 |
二、 原辽地区:都统、军帅司路 | 第54-58页 |
三、 原宋地区:兵马都总管府路 | 第58页 |
第二节 金熙宗以后行政路制的划一与嬗变 | 第58-73页 |
一、 金熙宗以来行政路建置沿革总体脉络管窥 | 第59-65页 |
二、 京路、都路、总管府路三种行政路类型及其辖区沿革 | 第65-73页 |
第三节 与行政路名称相似的金代地方建置解析 | 第73-76页 |
一、 路下路 | 第73-74页 |
二、 行总管府 | 第74-75页 |
三、 中京(金昌府)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三章 金代行政路官署机构解读 | 第78-102页 |
第一节 金太祖、太宗时期行政路的官署机构 | 第78-83页 |
一、 万户府 | 第78-80页 |
二、 都统司、军帅司 | 第80-81页 |
三、 总管府 | 第81-83页 |
第二节 金熙宗以后行政路的官署机构 | 第83-92页 |
一、 京府:留守司 | 第83-84页 |
二、 都府:皇帝出巡置留守司 | 第84-90页 |
三、 总管府 | 第90-92页 |
第三节 金代行政路路官补遗三则 | 第92-99页 |
一、 会宁牧 | 第92-93页 |
二、 知某府(事) | 第93-95页 |
三、 治中 | 第95-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2页 |
第四章 金代行政路职能辨析 | 第102-134页 |
第一节 安置管理本路猛安谋克户与府州县民户 | 第102-108页 |
一、 安置管理本路猛安谋克户 | 第104-106页 |
二、 安置管理本路府州县民户 | 第106-108页 |
第二节 督导农业、配合通检、防治河患 | 第108-112页 |
一、 督导农业生产 | 第108-109页 |
二、 配合转运司通检推排 | 第109-111页 |
三、 防治河患 | 第111-112页 |
第三节 理诉讼、纠冤案、平纠纷 | 第112-118页 |
一、 审理诉讼 | 第112-114页 |
二、 鞫疑狱、纠冤狱 | 第114-116页 |
三、 解决府州县纠纷 | 第116-118页 |
第四节 治安、戍边、征战与供军需 | 第118-126页 |
一、 治安 | 第118-120页 |
二、 戍边 | 第120-123页 |
三、 平乱与征战 | 第123-125页 |
四、 战时供应和转运军需 | 第125-126页 |
第五节 参祭、治丧、出使与议政 | 第126-133页 |
一、 参与国家祭祀与皇亲国戚治丧 | 第126-128页 |
二、 外交与出使 | 第128-131页 |
三、 上报本路要务与参议、上疏朝廷军政事务 | 第131-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五章 金代行政路官员考述 | 第134-162页 |
第一节 金代行政路官员的入仕途径及特点 | 第134-150页 |
一、 军功、降附 | 第134-138页 |
二、 科举 | 第138-143页 |
三、 宗室外戚、世袭、荫补 | 第143-147页 |
四、 出职 | 第147-149页 |
五、 其他 | 第149-150页 |
第二节 金代行政路官员的民族构成 | 第150-157页 |
一、 金太祖、太宗时期行政路官员的民族构成 | 第151-153页 |
二、 金熙宗以后行政路官员的民族构成 | 第153-157页 |
第三节 金代行政路官员的任职特点 | 第157-160页 |
本章小结 | 第160-162页 |
结语 | 第162-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活动 | 第182-184页 |
致谢 | 第184-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