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导论 | 第11-17页 |
一、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三、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五、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改革背景比较—内忧外患与濒临灭亡 | 第17-38页 |
第一节 西力东渐与中日危机 | 第17-21页 |
一、 资本主义的西方 | 第17-18页 |
二、 炮舰下的中国和日本 | 第18-21页 |
第二节 改革的社会思潮 | 第21-29页 |
一、 中国:师夷长技以制夷 | 第21-25页 |
二、 日本:东洋道德,西洋艺术 | 第25-29页 |
第三节 改革的教育基础 | 第29-38页 |
一、 西方:工业革命下教育快速发展 | 第29-30页 |
二、 中国:从训诂考据中挣脱出来 | 第30-32页 |
三、 日本:乡校和寺子屋的兴起 | 第32-38页 |
第二章 改革目的比较—维护封建统治与建立资本主义强国 | 第38-53页 |
第一节 洋务运动及其教育改革之目的 | 第38-46页 |
一、 洋务运动之目的 | 第38-42页 |
二、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之目的 | 第42-46页 |
第二节 明治维新及其教育改革之目的 | 第46-50页 |
一、 明治维新之目的 | 第46-47页 |
二、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目的 | 第47-50页 |
第三节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目的的比较 | 第50-53页 |
一、 教育改革目的之终极指向不同 | 第50-51页 |
二、 教育改革目的影响的教育改革方式不同 | 第51-53页 |
第三章 改革指导思想比较—“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文明开化 | 第53-82页 |
第一节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提出 | 第53-66页 |
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出 | 第53-59页 |
二、 “和魂洋才”思想的提出和深化 | 第59-66页 |
第二节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观念的差异 | 第66-82页 |
一、 “中体西用”的内涵与影响 | 第66-72页 |
二、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观点的内涵及影响 | 第72-77页 |
三、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指导思想的比较 | 第77-82页 |
第四章 改革措施与成效比较—局部突破与全面改革 | 第82-131页 |
第一节 教育改革所依托的政治体制比较 | 第82-91页 |
一、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所依托的政治体制及其变革 | 第82-87页 |
二、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所依托的政治体制及其变革 | 第87-91页 |
第二节 教育改革的领导机制与措施比较 | 第91-105页 |
一、 官僚领办下的洋务运动教育改革及其实践 | 第91-97页 |
二、 法治轨道上的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及其实践 | 第97-105页 |
第三节 教育改革的成效比较 | 第105-131页 |
一、 局部推进: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成效及其局限 | 第105-117页 |
二、 全面改革: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成效 | 第117-131页 |
结语 | 第131-147页 |
一、 深刻认识教育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战略作用 | 第131-133页 |
二、 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 | 第133-136页 |
三、 教育改革必须与其他改革配套推进 | 第136-137页 |
四、 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教育观 | 第137-140页 |
五、 发展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急不得更等不得 | 第140-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