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甘肃士绅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20页 |
一 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 | 第10-15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页 |
四 研究方法、文章重点、难点以及基础资料来源 | 第20页 |
第一章 清代甘肃士绅的构成和分布 | 第20-59页 |
第一节 甘肃士绅的构成 | 第21-42页 |
一 士绅的基本含义 | 第21-22页 |
二 甘肃士绅的构成 | 第22-42页 |
1 业儒者 | 第22-24页 |
2 生员 | 第24-32页 |
3 监生 | 第32-35页 |
4 贡生 | 第35-40页 |
5 举人 | 第40-41页 |
6 进士 | 第41-42页 |
第二节 甘肃士绅的分布 | 第42-59页 |
一 甘肃士绅的时空分布——以进士群体为例 | 第43-50页 |
1 时间分布 | 第43-44页 |
2 时间分布特征 | 第44-45页 |
3 影响清代甘肃进士时间分布的因素 | 第45-50页 |
二 甘肃士绅的空间分布——以进士群体为例 | 第50-59页 |
1 空间分布 | 第50-54页 |
2 空间分布特征 | 第54-55页 |
3 影响清代甘肃进士空间分布的因素 | 第55-59页 |
第二章 甘肃士绅身份的获得与出路 | 第59-159页 |
第一节 士绅的读书求学 | 第59-73页 |
一 士绅读书求学的动力 | 第60-62页 |
1 外部因素——来自于国家和社会的激励 | 第60-62页 |
2 内部因素——士绅自身的贫困等因素 | 第62页 |
二 刻苦的读书生活 | 第62-73页 |
1 贫穷好读的士绅 | 第63-70页 |
2 抄书的贫士 | 第70-71页 |
3 不甘废学的士绅 | 第71-72页 |
4 以读为乐,终身嗜读的士绅 | 第72-73页 |
第二节 士绅与科举入仕 | 第73-112页 |
一 士绅身份获得的最主要途径——科举考试 | 第74页 |
二 中举的荣耀与下第的凄凉 | 第74-77页 |
1 中式之难 | 第74-75页 |
2 中第者的荣耀与落第后的凄凉 | 第75-77页 |
三 科举——清朝统治者的笼络和控制手段 | 第77-78页 |
四 科举入仕是士人的主业和首选 | 第78-80页 |
五 热衷科举的士绅 | 第80-86页 |
六 科举受挫的士绅 | 第86-90页 |
七 弃儒业的士绅 | 第90-92页 |
八 士绅弃举业的因素 | 第92-101页 |
九 获得官职而放弃的士绅 | 第101-103页 |
十 士绅的官宦生涯 | 第103-112页 |
1 政绩优秀的士绅 | 第104-109页 |
2 因事落职的士绅 | 第109-111页 |
3 功成而退的士绅 | 第111-112页 |
第三节 科举出仕之外 | 第112-159页 |
一 科举之外的身份获得 | 第112-125页 |
1 捐纳制度 | 第112-113页 |
2 清代的捐纳 | 第113-118页 |
3 军功 | 第118-125页 |
二 科举之外的出路 | 第125-159页 |
1 教授 | 第125-146页 |
2 入幕 | 第146-152页 |
3 行医 | 第152-157页 |
4 卖文 | 第157-159页 |
第三章 清代甘肃士绅的社会职责与成就 | 第159-213页 |
第一节 地方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 | 第161-176页 |
一 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创建 | 第161-171页 |
1 士绅与义学、社学的创建 | 第162-164页 |
2 士绅与书院等的创建 | 第164-168页 |
3 士绅与文庙、贡院等的创建 | 第168-169页 |
4 士绅与书院膏火、士子之应试费用的捐助 | 第169-170页 |
5 士绅助学的方式 | 第170-171页 |
二 地方志等的修撰 | 第171-172页 |
三 士绅与良风美俗的培育 | 第172-176页 |
第二节 地方公共事务的实际经理者 | 第176-201页 |
一 士绅与公共工程的兴建 | 第178-183页 |
1 桥梁、道路等 | 第178-180页 |
2 城墙、堡寨等 | 第180-181页 |
3 河堤、水利等 | 第181-183页 |
二 士绅与灾荒救济和慈善事务 | 第183-191页 |
1 士绅与灾荒救济 | 第183-189页 |
2 士绅与地方慈善事业 | 第189-191页 |
三 士绅与地方社会秩序及防务 | 第191-201页 |
1 士绅与圣谕及乡约 | 第191-192页 |
2 士绅与地方司法 | 第192-194页 |
3 士绅与团练 | 第194-201页 |
第三节 士绅的社会属性及文化成就 | 第201-213页 |
一 “忧国”的甘肃士绅 | 第202-203页 |
二 “忧民”的甘肃士绅 | 第203-207页 |
1 为减轻民困,敢于违背时论 | 第203-204页 |
2 不畏强权,揭露隐匿 | 第204-205页 |
3 坚持正义,为民请命 | 第205-207页 |
三 文化成就 | 第207-213页 |
1 概说 | 第207-211页 |
2 文化著述丰富的典型代表——张澍 | 第211-213页 |
结语 | 第213-215页 |
附录 | 第215-232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237页 |
后记 | 第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