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25页 |
一 选题思路及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5-23页 |
三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四 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一章 北宋河湟民族区域范围及自然经济条件和区域特点 | 第25-56页 |
一 北宋河湟区域范围与自然经济条件 | 第25-40页 |
(一) 北宋河湟民族区域范围 | 第26-27页 |
(二) 北宋河湟民族区域自然经济条件 | 第27-29页 |
(三) 北宋河湟区域民族人文生态形式 | 第29-31页 |
(四) 北宋河湟区域民族社会经济结构 | 第31-40页 |
二 北宋河湟民族区域特点 | 第40-56页 |
(一) 北宋河湟民族区域的重要战略地位 | 第40-46页 |
(二) 北宋河湟区域民族政权构成及其关系 | 第46-48页 |
(三) 北宋河湟区域民族文化构成 | 第48-56页 |
第二章 北宋经略河湟区域的民族政策 | 第56-91页 |
一 北宋经略河湟区域的民族军政政策 | 第56-64页 |
(一) 北宋初、中期经略河湟区域的民族军政政策 | 第56-60页 |
(二) 北宋后、末期经略河湟区域民族军政政策 | 第60-64页 |
二 北宋经略河湟区域的民族经济政策 | 第64-80页 |
(一) 以河湟区域为中心的北宋官营茶马民族贸易政策 | 第65-75页 |
(二) 以河湟区域为中心的北宋官营盐、酒、粮草等的榷场民族贸易政策 | 第75-77页 |
(三) 以河湟区域为中心的北宋官营屯、营田及民族土地买卖政策 | 第77-80页 |
三 北宋经略河湟区域民族政策对河湟民族政权及区域社会发展的作用 | 第80-91页 |
(一) 对河湟吐蕃首领唃厮啰等的政治封赏,提高了河湟区域民族政权的号召力与凝聚力 | 第80-81页 |
(二) 熙宁开边后,北宋加大了对河湟区域的开发,民族政策更趋向积极,进一步实施“汉法“政策,促进了河湟区域封建化的进程 | 第81-84页 |
(三) 经济上的商贸活动改变了河湟区域民族社会生活习俗和经济条件 | 第84-86页 |
(四) 军事上与北宋的结盟成为河湟吐蕃政权有效抵御西夏吞并的法宝,在保卫其民族和领地免遭西夏蹂躏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 第86-87页 |
(五) 宗教文化上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河湟民族政权及区域社会对北宋先进文化的认同 | 第87-91页 |
第三章 北宋河湟民族区域堡寨的修筑 | 第91-118页 |
一 北宋河湟民族区域堡寨的修筑过程 | 第91-94页 |
二 北宋河湟民族区域堡寨修筑选址规则及管理 | 第94-96页 |
三 北宋河湟民族区域堡寨修筑花费、堡寨图、数量及简单评价 | 第96-99页 |
四 北宋河湟民族区域堡寨修筑分布表 | 第99-109页 |
五 北宋河湟民族区域堡寨修筑的历史作用 | 第109-118页 |
(一) 北宋在河湟民族区域经制西夏、开疆拓土的基地 | 第109页 |
(二) 北宋争取、稳定和组织河湟民族区域蕃部的基地 | 第109-110页 |
(三) 北宋河湟民族区域屯、营田的基地 | 第110-113页 |
(四) 北宋促进河湟民族区域水、陆交通建设的基地 | 第113-115页 |
(五) 形成河湟民族区域政治、经济中心的基地 | 第115页 |
(六) 河湟民族区域宗教文化交流的基地 | 第115-118页 |
第四章 河湟唃厮啰及西夏政权对北宋经略河湟区域民族政策的影响 | 第118-183页 |
一 河湟唃厮啰政权对北宋经略河湟区域民族政策的影响 | 第118-169页 |
(一) 河湟民族区域唃厮啰政权的兴起、鼎盛、分裂和衰亡 | 第118-126页 |
(二) 河湟民族区域唃厮啰政权对北宋政权建设的影响 | 第126-133页 |
(三) 河湟民族区域唃厮啰政权对北宋经略河湟区域民族政策的影响 | 第133-154页 |
(四) 河湟蕃族酋豪及将领对北宋经略河湟区域民族政策的影响 | 第154-162页 |
(五) 河湟民族区域宗教及僧侣领袖人物对北宋经略河湟区域民族政策的影响 | 第162-169页 |
二 西夏政权对北宋经略河湟区域民族政策的影响 | 第169-183页 |
(一) 西夏政权与北宋政权的关系 | 第169-171页 |
(二) 西夏政权与河湟民族区域唃厮啰政权的关系 | 第171-172页 |
(三) 西夏政权对北宋经略河湟区域民族政策的影响 | 第172-183页 |
第五章 北宋经略河湟区域民族政策中的武将与士大夫因素 | 第183-236页 |
一 北宋初期经略河湟区域民族政策中的武将与士大夫因素 | 第183-198页 |
(一) 北宋初期经略河湟区域民族政策中的武将因素 | 第183-189页 |
(二) “联蕃制夏”民族政策初步形成过程中的士大夫因素 | 第189-194页 |
(三) 宋真宗朝对北宋“联蕃制夏”民族政策的重大影响 | 第194-198页 |
二 北宋中期经略河湟区域民族政策中的武将与士大夫因素 | 第198-218页 |
(一) 北宋中期“联蕃制夏”民族政策深化实施中的唃厮啰政权因素 | 第198-202页 |
(二) 北宋中期士大夫“中国”意识凸显与“联蕃制夏”民族政策的关系 | 第202-209页 |
(三) 北宋中期士大夫变法思潮及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对“联蕃制夏”民族政策的影响 | 第209-215页 |
(四) 北宋中期防御重心西移和民族政策进一步走向“制夏”过程中的武将因素 | 第215-218页 |
三 北宋后期经略河湟区域民族政策中的武将与士大夫因素 | 第218-236页 |
(一) 北宋后期“以攻为守、抚战结合”民族政策形成过程中的武将因素 | 第218-223页 |
(二) 北宋后期士大夫变法思潮与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经略河湟区域民族政策的影响 | 第223-236页 |
第六章 北宋对河湟民族区域的“汉法”法律政策及其实践 | 第236-272页 |
一 形成河湟民族区域“汉法”法律政策的原因 | 第236-240页 |
(一) 政治原因 | 第236-238页 |
(二) 经济原因 | 第238-239页 |
(三) 文化原因 | 第239-240页 |
二 河湟民族区域“汉法”法律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240-265页 |
(一) 蕃官行政“汉法”法规 | 第240-248页 |
(二) 蕃族经济“汉法”法规 | 第248-254页 |
(三) 蕃兵军事“汉法”法规 | 第254-263页 |
(四) 蕃族特别“汉法”法规 | 第263-265页 |
三 河湟民族区域“汉法”法律政策的实施 | 第265-269页 |
(一) “和断”“罚纳”民族法律政策的实施 | 第265-266页 |
(二) 由蕃族习惯法向“汉法”过渡的民族法律政策的实施 | 第266-267页 |
(三) 罪分轻重,量刑处罚的“汉法”民族法律政策的实施 | 第267-269页 |
(四) 河湟区域民族政策与“汉法”法律政策的重合实施 | 第269页 |
四 北宋河湟区域“汉法”民族法律政策的特点及评价 | 第269-272页 |
(一) 特点 | 第269-270页 |
(二) 评价 | 第270-272页 |
结语 | 第272-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275-285页 |
后记 | 第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