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三) 研究的思路 | 第18页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一、 积极心理学基础理论阐释 | 第20-29页 |
(一) 积极心理学的缘起、内涵和发展态势 | 第20-24页 |
1. 积极心理学的缘起 | 第20-21页 |
2.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 第21页 |
3.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态势 | 第21-24页 |
(二)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 第24-26页 |
1. 积极预防理念 | 第24-25页 |
2. 积极教育理念 | 第25页 |
3. 积极组织理念 | 第25-26页 |
(三)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方法 | 第26-29页 |
1. 积极心理辅导法 | 第26-27页 |
2. 积极情感体验法 | 第27页 |
3. 积极组织系统法 | 第27-29页 |
二、 思想品德课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9-34页 |
(一) 思想品德课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必要性 | 第29-31页 |
1. 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29-30页 |
2. 符合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 第30页 |
3. 践行中学思想品德课学科价值的需要 | 第30-31页 |
(二) 思想品德课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可行性 | 第31-34页 |
1. 理念上都重视个体价值和人的主体性地位 | 第31-32页 |
2. 本质上都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 第32页 |
3. 功能上都强调对人的一种正面的引导作用 | 第32-34页 |
三、 思想品德课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原则和目标 | 第34-40页 |
(一) 思想德课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原则 | 第34-36页 |
1. 学生主体原则 | 第34-35页 |
2. 适度适当原则 | 第35-36页 |
3. 动态生成原则 | 第36页 |
(二) 思想品德课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目标 | 第36-40页 |
1. 关注学生内外的良好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观 | 第36-37页 |
2. 挖掘学生动态的可塑品质,培养学生的发展观 | 第37-38页 |
3. 引导学生提升主观幸福感,培养学生的幸福观 | 第38-40页 |
四、 思想品德课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策略建议 | 第40-55页 |
(一) 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理念的发展 | 第40-43页 |
1. 借鉴积极预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 第40-41页 |
2. 借鉴积极教育理念完善教学目标 | 第41-43页 |
(二) 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改进 | 第43-46页 |
1. 借鉴积极心理辅导法改进典型教育方法 | 第43-44页 |
2. 活动设计——面对青春来临 | 第44-46页 |
(三) 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途径的扩大 | 第46-50页 |
1. 借鉴积极情绪体验法扩大理论教育途径 | 第47-48页 |
2. 活动设计——做情绪的主人 | 第48-50页 |
(四) 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环境的优化 | 第50-55页 |
1. 借鉴积极组织系统法优化学校环境 | 第50-52页 |
2. 活动设计——感谢校园生活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