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禾谷镰刀菌研究概况 | 第10-15页 |
·禾谷镰刀菌形态学特征 | 第10页 |
·禾谷镰刀菌引起的病害及病害循环 | 第10-11页 |
·禾谷镰刀菌产生毒素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禾谷镰刀菌产生的毒素及其影响 | 第11-13页 |
·禾谷镰刀菌产毒过程中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 第13-15页 |
·Homeobox基因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Homeobox基因的发现 | 第15页 |
·Homeobox基因的分类 | 第15-16页 |
·Homeobox基因的结构特征 | 第16-17页 |
·Homeobox基因在不同物种中的功能 | 第17-18页 |
·动物中的Homeobox基因 | 第17页 |
·植物中的Homeobox基因 | 第17-18页 |
·菌物中的Homeobox基因 | 第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0页 |
·试验使用的菌株、实验试剂和培养基等材料 | 第19-21页 |
·供试菌株 | 第19页 |
·致病性鉴定材料 | 第19页 |
·培养基 | 第19页 |
·抗生素 | 第19页 |
·用于双向电泳的生化试剂 | 第19-21页 |
·用于基因敲除的生化试剂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30页 |
·样品的收集,总蛋白的提取(TCA/丙酮法)及定量检测(Bradford法) | 第21-23页 |
·样品的收集 | 第21页 |
·总蛋白的提取 | 第21-22页 |
·总蛋白的裂解 | 第22页 |
·总蛋白的定量 | 第22-23页 |
·总蛋白双向电泳 | 第23-26页 |
·第一向 等电聚焦(IEF)电泳 | 第23-24页 |
·管胶的平衡 | 第24页 |
·第二 向SDS-PAGE电泳 | 第24-25页 |
·二向胶的染色(G250考染) | 第25页 |
·差异点的确定以及蛋白点的挖取 | 第25-26页 |
·Htf1相关基因的功能分类 | 第26页 |
·Htf1相关基因的敲除 | 第26-29页 |
·禾谷镰刀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6页 |
·运用PCR扩增A、B片段和HY、YG片段 | 第26-27页 |
·SOE-PCR扩增长片段AH、HB | 第27页 |
·PCR产物的胶回收 | 第27-28页 |
·禾谷镰刀菌原生质体制备 | 第28页 |
·禾谷镰刀菌原生质体的转化 | 第28-29页 |
·Htf1相关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表型观察 | 第29-30页 |
·生长速率测定 | 第29页 |
·产孢量的测定 | 第29页 |
·植物致病性测定(小麦麦穗接种)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0页 |
·敲除突变体的蛋白组学分析 | 第30-32页 |
·用MALDI-TOF-TOF MS鉴定出差异蛋白 | 第32-36页 |
·禾谷镰刀菌Htf1p相关基因敲除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 第36页 |
·Htf1p相关基因缺失突变体对禾谷镰刀菌营养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Htf1p相关基因缺失突变体对禾谷镰刀菌致病性的影响 | 第37-39页 |
·Htf1p相关基因缺失突变体对产孢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4 全文总结讨论及后续研究 | 第40-45页 |
附录1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引物序列及其用途 | 第45-50页 |
附录2 本研究中双向电泳的其他重复 | 第50-52页 |
附录3 差异蛋白在野生型PH-1和△FgHtf1中的蛋白表达水平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