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23页 |
1 甘蔗黑穗病抗性机制研究概述 | 第14-17页 |
2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原理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优缺点 | 第18-19页 |
·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3 反向Northern杂交技术及其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页 |
4 电子克隆技术及其在植物基因克隆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5 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技术及其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页 |
6 研究依据与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黑穗病菌胁迫下甘蔗SSH文库构建及其质量分析 | 第23-32页 |
1 材料 | 第23-24页 |
·黑穗病孢子 | 第23页 |
·植物材料及处理 | 第23-24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4页 |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仪器设备 | 第24页 |
2 方法 | 第24页 |
·总RNA提取 | 第24页 |
·正反向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构建 | 第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RNA质量检测 | 第24-25页 |
·双链cDNA合成质量检测 | 第25-26页 |
·cDNA合成及Rsa Ⅰ酶切效果分析 | 第26-27页 |
·接头连接效率检测 | 第27-28页 |
·消减效率的PCR检测 | 第28-29页 |
·差异片段阳性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 第29-30页 |
4 讨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抑制消减杂交文库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功能分析 | 第32-48页 |
1 材料 | 第32-33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2 方法 | 第33-35页 |
·反向Northern杂交 | 第33-35页 |
·模板制备 | 第33页 |
·DIG标记 | 第33-34页 |
·样品的点膜及固定 | 第34页 |
·预杂交及杂交 | 第34-35页 |
·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6页 |
·反向Northern杂交分析 | 第35-36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6-46页 |
·测序结果及GO功能分类 | 第36-44页 |
·KEGG代谢途径分析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几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48-101页 |
1 材料 | 第48-49页 |
2 方法 | 第49-52页 |
·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第49页 |
·电子克隆获得新基因 | 第49-50页 |
·新基因的RT-PCR验证 | 第50-51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1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 第51-5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2-96页 |
·Scb5R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52-59页 |
·电子克隆 | 第52页 |
·RT-PCR验证 | 第52-53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3-58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 第58-59页 |
·Sc14-3-3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59-66页 |
·电子克隆 | 第59-60页 |
·RT-PCR验证 | 第60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0-65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 第65-66页 |
·ScADH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66-74页 |
·电子克隆 | 第66-67页 |
·RT-PCR验证 | 第67-68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8-73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 第73-74页 |
·ScUBc E2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74-81页 |
·电子克隆 | 第74-75页 |
·RT-PCR验证 | 第75-76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6-79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 第79-81页 |
·SceIF5A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81-88页 |
·电子克隆 | 第81-82页 |
·RT-PCR验证 | 第82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2-86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 第86-88页 |
·ScSAM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88-96页 |
·电子克隆 | 第88-89页 |
·RT-PCR验证 | 第89-90页 |
·ScSAM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0-95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 第95-96页 |
4 讨论 | 第96-101页 |
·细胞色素b5还原酶基因(Scb5R) | 第97-98页 |
·14-3-3蛋白基因(Sc14-3-3) | 第98页 |
·乙醇脱氢酶基因(ScADH) | 第98-99页 |
·泛素结合酶基因(ScUBc E2) | 第99页 |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基因(SceIF5A) | 第99-100页 |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ScSAM)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5页 |
附录 | 第115-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