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烟碱烟草内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 1 中国烟草简介 | 第10页 |
| 2 烟碱 | 第10-13页 |
| ·烟碱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 第10-12页 |
| ·烟碱的功能和危害 | 第12-13页 |
| 3 烟草内生菌的简介 | 第13-15页 |
| ·内生菌 | 第13页 |
| ·烟草内生菌种群动态及多样性 | 第13页 |
| ·烟草内生菌防治烟草病原菌 | 第13-14页 |
| ·烟草内生细菌降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 | 第14页 |
| ·烟草内生菌发展前景及问题 | 第14-15页 |
| 4 微生物降烟碱的研究动态 | 第15-19页 |
| ·控制烟碱的措施及降烟碱的微生物 | 第15-16页 |
| ·微生物降解烟碱的机理 | 第16-19页 |
| 5 国外微生物降烟碱的研究动态 | 第19-20页 |
| 6 国内微生物降烟碱的研究动态 | 第20-21页 |
| 7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8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降烟碱内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22页 |
| ·烟草内生菌感染烟株方法的建立 | 第22页 |
| ·降烟碱内生菌的诱变选育与田间试验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降烟碱烟草内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23-3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23-25页 |
| ·方法 | 第25-2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 ·烟草内生菌的分离 | 第28页 |
| ·烟碱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8-29页 |
| ·降烟碱烟草内生菌的复筛 | 第29页 |
| ·烟碱降解菌的鉴定 | 第29-31页 |
| ·生理生化性质分析 | 第31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烟草内生菌感染烟株方法的建立 | 第33-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33-34页 |
| ·方法 | 第34-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 ·抗生素的标记 | 第36-37页 |
| ·烟草内生菌感染方式确立的田间试验 | 第37-38页 |
| ·不同感染方法烟草内生菌的驻留情况 | 第38-39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菌的诱变选育与田间试验 | 第41-5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材料 | 第41页 |
| ·内生菌株 | 第41页 |
| ·培养基与试剂 | 第41页 |
| ·设备 | 第41页 |
| ·方法 | 第41-43页 |
| ·紫外诱变 | 第41-42页 |
| ·烟草内生菌降烟碱田间实验 | 第42-43页 |
| ·烟碱含量检测 | 第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 ·紫外诱变致死率 | 第43-44页 |
| ·紫外诱变的复筛 | 第44-45页 |
| ·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 第45页 |
| ·烟草内生菌的检测 | 第45-47页 |
| ·烟碱含量的测定 | 第47-49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 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51页 |
| 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51-52页 |
| 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