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Cr~(3+)的来源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 ·废水中Cr~(3+)去除的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 ·物理法 | 第12-15页 |
| ·化学法 | 第15-18页 |
| ·碱沉淀循环利用法 | 第15-16页 |
| ·絮凝沉淀法 | 第16-17页 |
| ·娃铁电极分离絮凝后再加碱沉淀法 | 第17页 |
| ·萃取法 | 第17-18页 |
| ·电解法 | 第18页 |
| ·生物法 | 第18-20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去Cr~(3+)优势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 第21-28页 |
| ·试验材料、仪器、试剂 | 第21-2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 ·试验仪器 | 第21-22页 |
| ·试验试剂 | 第22页 |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2页 |
| ·筛选细菌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 第22页 |
| ·筛选真菌用PDA | 第22页 |
| ·Cr~(3+)浓度的测定 | 第22-24页 |
| ·Cr~(3+)浓度的测定原理 | 第22-23页 |
|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所用试剂 | 第23页 |
| ·标准曲线 | 第23页 |
| ·消解 | 第23页 |
| ·高锰酸钾氧化Cr~(3+) | 第23-24页 |
| ·实际样品中Cr~(3+)的测定 | 第24页 |
| ·富集培养 | 第24-25页 |
| ·菌悬液的配制 | 第24页 |
| ·水样稀释 | 第24页 |
| ·分离纯化 | 第24-25页 |
|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25页 |
| ·耐Cr~(3+)试验 | 第25页 |
| ·去Cr~(3+)优势菌的筛选 | 第25页 |
| ·试验结果 | 第25-27页 |
| ·Cr~(6+)吸光度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5-26页 |
| ·菌的分离纯化 | 第26页 |
| ·菌的驯化 | 第26页 |
| ·去Cr~(3+)优势菌的筛选结果 | 第26-27页 |
| ·讨论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菌株的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8-35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28页 |
| ·试验仪器 | 第28页 |
| ·试验试剂 | 第28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28-29页 |
| ·荧光显微镜观察 | 第28-29页 |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9页 |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9-32页 |
| ·试剂配制 | 第29-30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0页 |
| ·制胶 | 第30-31页 |
| ·点样 | 第31页 |
| ·电泳 | 第31页 |
| ·照相 | 第31页 |
| ·PCR扩增 | 第31-32页 |
| ·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与数据处理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 ·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32页 |
|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32-34页 |
| ·讨论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菌株B5去Cr~(3+)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43页 |
| ·生长曲线 | 第35页 |
| ·菌株B5去Cr~(3+)的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 ·不同碳源对菌株B5生长的影响 | 第35页 |
| ·不同氮源对菌株B5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 ·Cr~(3+)初始浓度对菌株B5去Cr~(3+)效果的影响 | 第36页 |
| ·温度对菌株B5去Cr~(3+)效果的影响 | 第36页 |
| ·pH对菌株B5去Cr~(3+)效果的影响 | 第36页 |
| ·去Cr~(3+)前后菌株B5的形态特征比较 | 第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 ·生长曲线 | 第36-38页 |
| ·不同碳源对菌株B5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 ·不同氮源对菌株B5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 ·Cr~(3+)初始浓度对菌株去Cr~(3+)效果的影响 | 第38-40页 |
| ·温度对菌株B5去Cr~(3+)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 ·pH对菌株B5去Cr~(3+)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去Cr~(3+)前后菌株B5的形态特征比较 | 第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展望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