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缩略词表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9页 |
·紫色马铃薯研究概况 | 第16-21页 |
·紫色马铃薯概况 | 第16-17页 |
·紫色马铃薯生物活性物质 | 第17-18页 |
·紫色马铃薯生物功能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花色苷抗癌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花色苷概况 | 第21-22页 |
·花色苷抗癌机制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前列腺癌研究概况 | 第25-28页 |
·前列腺癌概述及分类 | 第25页 |
·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天然产物对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意义 | 第26-28页 |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2章 紫色马铃薯花色苷提取物的抗氧化性研究 | 第29-39页 |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29-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0-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紫色马铃薯皮和肉花色苷提取物的制备 | 第31页 |
·紫色马铃薯皮和肉花色苷提取物抗氧化成分含量测定 | 第31-32页 |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32页 |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32-33页 |
·铁离子还原能力测定 | 第33页 |
·统计分析 | 第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紫色马铃薯皮和肉花色苷提取物中总酚、总黄酮和花色苷的含量 | 第33-34页 |
·紫色马铃薯皮和肉花色苷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 第34-35页 |
·紫色马铃薯皮和和肉花色苷提取物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 第35-36页 |
·紫色马铃薯皮和肉花色苷提取物铁离子还原能力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紫色马铃薯花色苷提取物体外抗前列腺癌研究 | 第39-68页 |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39-46页 |
·试验材料 | 第39-46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6-54页 |
·细胞培养 | 第46-48页 |
·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法) | 第48页 |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 | 第48-49页 |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 | 第49-50页 |
·Western Blotting | 第50-53页 |
·统计分析 | 第53-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7页 |
·紫色马铃薯花色苷提取物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PC-3的增殖抑制作用 | 第54-58页 |
·紫色马铃薯皮花色苷提取物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PC-3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58-62页 |
·紫色马铃薯皮花色苷提取物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PC-3的诱导凋亡作用 | 第62-65页 |
·紫色马铃薯皮花色苷提取物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PC-3 caspase-3表达的影响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紫色马铃薯皮花色苷抗前列腺癌构效关系的探索 | 第68-85页 |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68-69页 |
·试验材料 | 第68-69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69页 |
·试验方法 | 第69-71页 |
·HPLC-DAD-ESI-MS/MS分析紫色马铃薯皮花色苷组成 | 第69-70页 |
·Pre-HPLC制备紫色马铃薯皮花色苷单体 | 第70页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70页 |
·紫色马铃薯皮花色苷单体抗癌活性 | 第70页 |
·统计分析 | 第70-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84页 |
·紫色马铃薯皮花色苷结构鉴定 | 第71-79页 |
·紫色马铃薯皮花色苷单体纯度分析 | 第79-81页 |
·紫色马铃薯皮花色苷单体抗癌活性研究 | 第8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紫色马铃薯皮花色苷提取物抗前列腺癌有效成分的探索 | 第85-97页 |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85-86页 |
·试验试剂 | 第85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85-86页 |
·试验方法 | 第86-88页 |
·LH-20凝胶层析柱分离条件优化 | 第86-87页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87-88页 |
·LH-20凝胶分离组分抗癌活性 | 第88页 |
·统计分析 | 第8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8-96页 |
·LH-20凝胶层析柱分离条件优化 | 第88-91页 |
·LH-20凝胶分离组分分析 | 第91-94页 |
·LH-20凝胶分离组分抗癌活性研究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9页 |
作者简介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