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梨果业生产和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运输损伤类型 | 第14-18页 |
·静压损伤特性 | 第14-15页 |
·碰撞与冲击损伤特性 | 第15-16页 |
·振动损伤特性 | 第16-18页 |
·减振包装 | 第18-20页 |
·常用缓冲材料 | 第18页 |
·缓冲材料的减振作用 | 第18-20页 |
·机械损伤对果实的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0-22页 |
·机械损伤对果实软化的影响 | 第20页 |
·机械损伤对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20-21页 |
·机械伤对果实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 第21页 |
·机械伤对果实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第21-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2-24页 |
·立题背景与意义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基于模拟运输条件下黄花梨振动损伤模型 | 第24-33页 |
·引言 | 第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黄花梨振动强度 | 第27-28页 |
·振动损伤模型 | 第28-29页 |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 | 第29页 |
·黄花梨硬度变化 | 第29页 |
·黄花梨相对电导率变化 | 第29-30页 |
·黄花梨MDA含量变化 | 第30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30-33页 |
·建立黄花梨品质变化与振动时间的数学关系模型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多层黄花梨振动损伤与活性氧代谢研究 | 第33-41页 |
·引言 | 第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不同位置黄花梨振动损伤特性 | 第35-36页 |
·不同位置黄花梨硬度差异 | 第36页 |
·不同位置黄花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异 | 第36-37页 |
·不同位置黄花梨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差异 | 第37-38页 |
·不同位置黄花梨O_2~(-·)生成速率和SOD、CAT、POD活性的差异 | 第38-39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39-41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运输振动对黄花梨软化及细胞壁代谢影响 | 第41-49页 |
·引言 | 第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呼吸速率变化 | 第43-44页 |
·乙烯释放速率变化 | 第44页 |
·硬度、果胶和纤维素含量变化 | 第44-45页 |
·细胞壁水解酶活性变化 | 第45-46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46-49页 |
·讨论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泡沫网袋包装对振动黄花梨品质的影响研究 | 第49-57页 |
·引言 | 第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振动损伤变化 | 第50页 |
·硬度变化 | 第50-51页 |
·呼吸速率变化 | 第51页 |
·乙烯释放速率变化 | 第51-52页 |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 | 第52页 |
·相对电导率变化 | 第52-53页 |
·果胶和纤维素含量变化 | 第53-54页 |
·PG、PE和纤维素酶活性变化 | 第54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54-57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58页 |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