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民意表达途径优化建设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目录第4-7页
引言第7-8页
1 绪论第8-17页
   ·选题的背景第8页
     ·选题来源第8页
     ·问题提出第8页
   ·相关理论基础第8-12页
     ·议程设置理论第8-10页
     ·协商民主理论第10-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2-14页
     ·对网络民意表达的基本概念研究第12页
     ·对网络民意表达的途径研究第12页
     ·对网络民意表达途径研究的不同视角第12-14页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第14页
   ·研究设计第14-17页
     ·研究内容第14-15页
     ·研究目标第15页
     ·研究意义第15页
     ·研究方法第15-17页
2 网络民意表达途径及基本概念第17-31页
   ·网络民意表达途径概述第17-21页
     ·网络民意表达的概念第17-18页
     ·网络民意表达途径特点第18-21页
   ·网络民意表达途径种类第21-31页
     ·政府门户网站第21-24页
     ·网络论坛第24-25页
     ·传统媒体网站第25-27页
     ·微博平台第27-31页
3 网络民意表达途径中主客体的参与及表达内容第31-37页
   ·从表达主体角度看网络民意表达第31-32页
     ·个体性网络民意表达第31页
     ·群体性网络民意表达第31-32页
   ·从表达客体角度看网络民意表达第32-34页
     ·政府主导型网络民意表达:网络问政、公开征求意见、收集民意、领导人信箱、网络信访第32页
     ·媒体引导型民意表达:民意话题把关、舆论引导第32-34页
   ·网络民意表达涉及主要内容第34-37页
     ·个人自身利益诉求第34-35页
     ·公共政策相关制定、执行过程第35页
       ·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及公权力的个人言行第35-36页
       ·慈善公益或网民互助活动赢得网友共同参与第36-37页
4 网络民意表达途径的作用第37-39页
     ·网络民意表达途径:传统民意表达的延伸第37页
   ·网络民意表达途径:社会稳定的基本第37-38页
   ·网络民意表达途径: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形式第38-39页
5 网络民意表达实现途径存在的问题第39-42页
   ·网络民意表达中主体的不规范政治参与行为第39页
   ·保障网络民意表达途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第39-40页
   ·网络平台上的民意表达不完整第40-41页
   ·制度建设与网络民意表达愿景不对称第41-42页
6 网络民意表达途径的优化建议第42-46页
   ·从机制建构来保障网络民意表达第42-45页
     ·从政府方面完善民意表达渠道第42-43页
     ·从媒体方面协助畅通民意渠道第43-44页
     ·从公民本身改善网络民意表达效果第44-45页
   ·从网络本身优化信息把关秩序,规范民意表达第45-46页
     ·网络媒体就网络民意焦点,及时有效的进行议程设置第45页
     ·加强舆论引导,重视舆论领导者作用第45-46页
7 结论第46-47页
   ·小结第46页
   ·创新之处和不足第46-47页
     ·创新之处第46页
     ·不足之处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附录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生成与应对机制研究
下一篇:电视引导力研究--基于江西省广电局《收听收看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