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6页 |
1 网络传播概述 | 第16-21页 |
·网络传播的概念 | 第16-17页 |
·网络传播的起源和发展 | 第17-18页 |
·网络传播的特点 | 第18-21页 |
2 网络传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 | 第21-28页 |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 第21-23页 |
·“把关人”理论 | 第23-24页 |
·“培养”理论 | 第24-25页 |
·“沉默的螺旋”理论 | 第25-28页 |
3 网络传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力 | 第28-32页 |
·网络传播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空 | 第28页 |
·促使施教范围具有超时空性 | 第28页 |
·网上网下相结合 , 双轮驱动优势互补 | 第28页 |
·网络传播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 第28-29页 |
·网络传播充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第29-30页 |
·网络传播使交互性对话教育模式成为可能 | 第30-32页 |
·传统单向线性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及其不足 | 第30页 |
·双向互动的教育传播理念 | 第30页 |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交互性 | 第30-32页 |
4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困境 | 第32-35页 |
·网络传播的全球性对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带来冲击 | 第32页 |
·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对大学生道德带来负效应 | 第32-33页 |
·信息的海量性及形态多样化对理性思维的颠覆 | 第33-35页 |
·海量性信息影响理性分析能力 | 第33-34页 |
·信息的形态多样化阻碍大脑思考 | 第34-35页 |
5 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 第35-49页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第35-38页 |
·坚持“内容为王”的传播理念 | 第35-36页 |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第36-38页 |
·打造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 第38-43页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 | 第38-39页 |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把关人”意识 | 第39-40页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 第40-41页 |
·教学科研相得益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 第41-42页 |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 第42-43页 |
·开展受众媒介素养教育与训练 | 第43-45页 |
·充分认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43页 |
·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及培训 | 第43-44页 |
·“培养”大学生网络自律自控能力 | 第44-45页 |
·加强网络监控以净化网络传播环境 | 第45-49页 |
·制定网络规范加强信息监控 | 第45-46页 |
·运用网络技术把好信息关 | 第46页 |
·有意识地设置议程以实现隐性监控 | 第46-47页 |
·由“把关人”向“意见领袖”转变,担当监督者角色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