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见义勇为的认定 | 第11-25页 |
·见义勇为概念的界定 | 第11-15页 |
·我国地方性法规对见义勇为的规定 | 第11-13页 |
·理论界对见义勇为的定义 | 第13-14页 |
·笔者对见义勇为的法律界定 | 第14-15页 |
·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 | 第15-22页 |
·见义勇为的主体 | 第16-18页 |
·见义勇为者救助的对象是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 | 第18-19页 |
·见义勇为者的利他目的 | 第19-21页 |
·见义勇为者实施了具有一定人身危险性的危难救助行为 | 第21-22页 |
·见义勇为的类型 | 第22-25页 |
·有侵权人的见义勇为与无侵权人的见义勇为 | 第22-23页 |
·有具体受益入的见义勇为与无具体受益人的见义勇为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见义勇为的法律性质 | 第25-35页 |
·理论界关于见义勇为性质的争议及其评析 | 第25-30页 |
·紧急救助说 | 第25-26页 |
·契约说 | 第26页 |
·行政协助说 | 第26-27页 |
·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说 | 第27-29页 |
·防止侵害行为说 | 第29页 |
·无因管理说 | 第29-30页 |
·见义勇为是一种特殊的无因管理 | 第30-35页 |
·见义勇为是合法的事实行为 | 第30-32页 |
·见义勇为是一种特殊的无因管理 | 第32-35页 |
第三章 见义勇为之民事救济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35-42页 |
·见义勇为之民事救济的立法现状 | 第35-38页 |
·无因管理的规定 | 第35页 |
·“防止侵害行为”的相关规定 | 第35-37页 |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规定 | 第37-38页 |
·我国见义勇为之民事救济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法律适用不统一,以致救济结果的差距十分明显 | 第38页 |
·“防止侵害行为”对见义勇为者所受损害的救济力度不强 | 第38-41页 |
·见义勇为者致损之民事责任豁免不足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我国见义勇为民事救济的完善 | 第42-51页 |
·见义勇为者受损的民事救济之完善建议 | 第42-47页 |
·见义勇为者受损的民事救济规则之统一 | 第42-43页 |
·见义勇为者受损的民事救济途径之重构 | 第43-47页 |
·见义勇为者致损的民事救济之完善建议 | 第47-51页 |
·见义勇为者致损的民事责任豁免标准之确立 | 第47-49页 |
·见义勇为者承担致损的民事责任之重构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