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书院与民间信仰--16-18世纪陕西凤翔府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主要文献及学术史 | 第7-9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7页 |
二、 主要文献及学术史 | 第7-9页 |
第二节 基本思路、方法及分析架构 | 第9-10页 |
一、 基本思路与分析架构 | 第9页 |
二、 研究方法与效果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关学 | 第11-24页 |
第一节 十六世纪之前的关学 | 第11-13页 |
一、 关学范畴 | 第11页 |
二、 十六世纪之前的关学 | 第11-13页 |
1、 北宋开创 | 第11-12页 |
2、 南宋至元的艰难和动荡 | 第12-13页 |
3、 明正德以前的转机 | 第13页 |
第二节 16-18 世纪的关学 | 第13-18页 |
一、 明中后期 | 第13-15页 |
1、 吕楠 | 第13-14页 |
2、 张舜典 | 第14页 |
3、 冯从吾 | 第14-15页 |
二、 清中叶以前 | 第15-18页 |
1、 李二曲 | 第15-16页 |
2、 李因笃 | 第16页 |
3、 李柏 | 第16-17页 |
4、 刘古愚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凤翔府关学的特点 | 第18-24页 |
一、 书院成为其得以传扬的有效形式 | 第18-19页 |
二、 关学与政治密切相关 | 第19页 |
三、 关学与佛道相结合 | 第19-20页 |
四、 关学大师的隐士文化 | 第20-22页 |
五、 重视实践是关学学者的共同特征 | 第22-23页 |
六、 显著的社会教化功能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书院 | 第24-35页 |
第一节 书院概况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凤翔府书院考 | 第25-29页 |
一、 凤翔府官学 | 第25-26页 |
二、 凤翔府书院 | 第26-29页 |
第三节 书院教育与经营管理 | 第29-31页 |
一、 书院规模 | 第29-30页 |
二、 书院教学 | 第30页 |
三、 书院经费 | 第30-31页 |
第四节 书院的社会影响 | 第31-35页 |
一、 书院是大量优秀人才的摇篮 | 第32页 |
二、 书院教育使商人经商素质和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 第32-33页 |
三、 书院弘扬的教育思想促进家族和睦、社会稳定 | 第33页 |
四、 书院的落后理念产生的负面作用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民间信仰 | 第35-39页 |
第一节 太白庙与太白山信仰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周人祖先崇拜与周文化信仰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民间信仰的地域性特征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个人简历 | 第43页 |